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

发布时间:2017-04-03 13:15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特重生命德性,对生命修持的强调与人生境界的着力自先秦轴心时代便已呈现出来,落实在生命主体上来谈先秦儒道的审美文化当不为“隔”。前辈学人多由心性论角度契入谈生命,颇得先秦儒道审美文化的内在旨趣。 但是在先秦儒道的视域中,生命主体是身心一如的整一体,身体观与心性论是生命主体的一体两面,学界目前对先秦儒道身体观已有所论述,但是尚未从身体观的角度谈儒道审美文化。本文选取这一独特的视角,细致考察先秦儒道身体主体理论、深入领会身体主体的生命意识与存在体验,由此进一步体悟先秦儒道身体理论的美学品质。 上篇集中探讨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先秦儒道的身体观得以确立的理论依据,接下来由气论展开对先秦儒道身体观的特质辨析。 首先,“道”是先秦儒道身体观得以确立的理论依据。自然之“道”作为道家思想的终极归宿,它是生命存在的本体论和生成论根源所在,自己如此、自然自在是“道”对生命存在状态的本质规定。“道”并不高悬在遥不可及的本体世界,它不与具体生命隔离,道寓于具体生命存在之中,“道通为一”的道物关系是道家理想身体主体得以与外物、与宇宙融为一体的理论基础。“仁”,“上身下心”,由孔子向思孟学派发展,“仁”越来越内化于生命主体,体现着儒家理想身体主体对生命境界的最高溯求,蕴涵着深切的德性精神与生命意识,以“仁”为道的生命主体开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关系,同时滋养生命“浩然之气”而与天地宇宙贯通。 其次,气论是理解先秦儒道身心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气流转于身体内部使得身心一如、和谐会通,一气贯通于宇宙天地之间使得个体生命与宇宙大化贯通无碍。在道家,“通天下一气耳”,气是宇宙自然之气的无限流转,道家理想身体主体便是超越身心二元分界、葆有自然之气畅通无碍的身体整一体,消解诸种人为的欲念心知,不固执于形在之身、意识自我,致气养身,一任自然之气贯通,此时自然呈现出来的生命状态便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儒家,孟子主张生命本源之气是善气,守其善气,是“心——气——形”一体贯通的德性身体主体,内在精神经由气的沟通显发于形色,是孟子的“践形观”。而成就“威仪棣棣”的君子不仅需要养气的内在修持工夫,也需要礼乐文化的规约,“礼以美身”开出儒家身体主体的社会文化向度。 下篇建立在先秦儒道身体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探讨先秦儒道身体主体的美学意义,接下来是先秦儒道身体理论与艺术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身体主体 体现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引言10-15
  • 一 身心问题的纠缠10
  • 二 身体转向与美学的密切关系10-12
  • 三 本文的论题12-15
  • 上篇 先秦儒道身体观辨析15-75
  • 第一章 身体观确立的理论根基18-37
  • 第一节 道通为一:道家身体观的学理依据20-29
  • 一 道法自然20-23
  • 二 道通为一23-29
  • 第二节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儒家身体观的学理依据29-37
  • 一 “人相偶为仁”29-31
  • 二 “仁”与身心合一之体31-34
  • 三 “生生不已”之道34-37
  • 第二章 论气与先秦儒道身体观的确立37-75
  • 第一节 道家:超越身心的自然身体观39-58
  • 一 气本论的确立39-42
  • 二 身:“形——气——神”一体贯通于道42-51
  • 三 养气:复道、修身的工夫51-58
  • 第二节 儒家:身心一如的德性身体观58-75
  • 一 “形——气——心”一体的践形观58-68
  • 二 “礼以美身”的礼仪身体观68-75
  • 下篇 先秦儒道身体观的美学意义75-121
  • 第三章 身体主体自身的美学意义75-105
  • 第一节 身体主体与审美的身体77-89
  • 一 感性作为整体77-84
  • 二 偶在与永恒的美学魅力84-89
  • 第二节 独特的审美关系诠释向度89-105
  • 一 身体主体与礼乐文化的关系90-96
  • 二 身体主体与宇宙万物的交通96-105
  • 第四章 “体现”作为一种美学的表达范式105-121
  • 第一节 “展现”与表达107-112
  • 一 “知言”论107-108
  • 二 “辞达而己矣”辨析108-109
  • 三 “以意逆志”的诠释学问题109-112
  • 第二节 “体悟”与表达112-121
  • 一 非言非默尽在“自然”112-117
  • 二 身体行为与艺术117-121
  • 结语121-122
  • 参考文献122-125
  • 后记125-126
  • 论文独创性声明126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1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雪梅;魏晋六朝形神论美学简论[J];大连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2 胡艳萍;;论舞蹈教学中的“形、气、神、韵”[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刘丰;老子之道的文化人类学探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邓月琴;形·貌·神——读沈宗骞“传神论”一得[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3年01期

5 贝莉;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艺术理念的传承[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4年03期

6 李景林,莲子;孔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1期

7 钱善刚;《淮南子》自然哲学述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李雷;人体美浅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申来津,陈琳;儒家文化对人生的精神观照[J];求索;2003年02期

10 孙黎;论直译和意译[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波;;《内经》形神兼养的医学思想[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王建军;;对语文教学中“文”“道”关系的再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董少音;;军政双全的连长张益仁[A];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抗美援朝英模纪念集[C];1953年

4 马铁明;;浅论针刺手法与“气”[A];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暨脊柱病研究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5年

5 周燕军;;论政府作风建设的“道”和“器”[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桑振中;;阴阳五行与复杂性科学的思考[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董仲舒;;粤有三仁对[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8 王忠;潘宁;张卫东;侯娜;;高效接触氧化-溶气气浮工艺处理屠宰废水[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倪锋;;落点走线带面[A];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九届推拿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继续教育项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刘儒鹏;;由中医“气”与量子波的关系试论七情致病[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石国胜 杜文娟;学习贯彻《若干意见》 坚持完善人大制度[N];人民日报;2005年

2 记者 徐晓梅;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精神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N];云南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董长虹;联想大跃进 游走于成功和成仁之间[N];财经时报;2004年

4 记者  刘敏 实习生 赵会;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胜利闭幕[N];眉山日报;2007年

5 丁立威 丁乡;砂仁价趋升[N];医药导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王善业 通讯员 祝向恩 张治文;仁化工业增幅居全市首位[N];韶关日报;2005年

7 佳愉;止咳又抗癌的杏仁[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8 李成;市政协二届二次会议胜利闭幕[N];眉山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尼玛潘多;建高素质检察队伍 创检察工作新局面[N];西藏日报;2005年

10 熊晓晖;崇仁实行农村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N];抚州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2 王巧生;二程弟子心性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严金东;自得: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个案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思增;陈子龙新诗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英杰;老子生存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但昭明;机体生成之道[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郑笠;庄子美学与中国古代画论[D];苏州大学;2009年

9 黄晓燕;华莱士·史蒂文斯诗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史海波;古代埃及教谕文献中的“正义”观念[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云玉芬;《黄帝内经》中“心”的形气神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吴勇;南北朝形神之辩与先秦道家[D];安徽大学;2005年

3 何鹏;形·神·意[D];吉林艺术学院;2007年

4 张仲广;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林松波;试论孔子的“大一统”思想[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楠;明式家具的“精、气、神”与现代中式家具设计[D];苏州大学;2007年

7 李贞涛;石介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张凯作;孔子之“仁”新解[D];辽宁大学;2007年

9 王婉媛;“意象说”与中国当代油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汪澜;从顾恺之的形神观谈中国人物画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84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3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