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汉代儒家的生态美学观

发布时间:2017-04-05 14:09

  本文关键词:汉代儒家的生态美学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生态美学作为当下学术界的美学热点话题之一,自1994年由我国学者提出至今,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积极关注并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虽然目前对于生态美学存在的合法性,能否成为一门显学还存在分歧,但不论如何,审美的最终目的是以关注人的现实生存为出发点,多年以来,关于生态美学的本质问题引起了不少论争,却把人的生存问题“悬搁”和“遮蔽”,这其实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办法,只有从现实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实际出发,才有可能使生态美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自我的救赎。 从其哲学理论根基来看,生态美学注重中西美学传统的继承与融合,既有学科上的创新性,又有延续性和超越性;在学理上,它符合人类的审美体验规律;在现实上它又启发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现代生活,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因此,生态美学既有成为显学的可能性,又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儒家的思想博大精深,“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之一,具有广博的理论基础,早期的先秦诸子学说,他们虽然是简单而朴素的思想学说,但那强烈的生态审美意识,对自然生命的怜惘,却是那么充满哲理意味。我们试图透过生态美学的视野,对汉代儒家思想以贾谊、董仲舒、王充为代表进行考察和审视。在今天,运用历史主义的眼光来看,他们把人与世界万物视为一体的“共生共存”观念,却无疑闪耀着卓越的生态美学智慧之光,不但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更关键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这对于我们认真对待生态危机、精神危机、文化危机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使人们能重新对人自身的反省和深思,改变人们的人文精神状况,以实现“诗意地栖居”的美好理想!
【关键词】:贾谊 董仲舒 王充 生态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3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9
  • 绪论 生态美学在当代语境下的理论建构9-16
  • 第一节 生态美学的发展进程9-11
  • 第二节 生态美学的哲学根基11-13
  • 第三节 生态美学的学理依据13-14
  • 第四节 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14-16
  • 第一章 汉代儒家生态美学观的缘起16-21
  • 第一节 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生态美学观的提出16-17
  • 第二节 先秦诸子学对汉代儒家生态美学观的影响17-21
  • 第二章 汉代儒家生态美学观的发展与流变21-37
  • 第一节 汉代儒家生态美学观的总体特征21-22
  • 第二节 贾谊的生态美学观22-26
  • 一、注重君民和谐关系的生态审美意识23-24
  • 二、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生态保护意识24-25
  • 三、强调以礼治政的社会生态伦理意识25-26
  • 第三节 董仲舒的生态美学观26-32
  • 一、董仲舒思想文化基础27
  • 二、董仲舒的生态美学观27-32
  • (一) 天地为万物之本的本源意识28-29
  • (二) 对天人感应的生态伦理认识29-30
  • (三) 对天地之美的生态审美追求30-32
  • 第四节 王充的生态美学观32-37
  • 一、对天道自然的生态审美认识33-34
  • 二、对人性之美的生态审美追求34-35
  • 三、对生命尊重的生态终极关怀35-37
  • 第三章 汉代儒家生态美学观对后世的影响与局限37-40
  • 第一节 汉代儒家生态美学观的影响37-39
  • 第二节 汉代儒家生态美学观的局限39-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附录43-44
  • 后记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文华;;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周年暨董仲舒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J];齐鲁文化研究;2009年00期

2 白欲晓;;论汉初儒士的身份和精神转型[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3 牛秋实;;董仲舒对士人命运的关注及对君权的限制[J];衡水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蔡慧;;情真意切,气势浩然——论贾谊政论文的抒情性[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5 高春菊;;董仲舒廉政思想精华及其现代启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6 冯良方;;双栖写作下的文体渗透——以汉赋和汉代奏议文体关系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魏荣;;试论贾谊散文的艺术风格[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3期

8 肖菊梅;张杰;;性待教而为善——董仲舒人性论之内涵解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张永刚;;简析董仲舒人性论的思想源流[J];世纪桥;2011年11期

10 祁向文;;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学说述略[J];兰台世界;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青;;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A];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专集[C];2002年

2 司马迁;;史记·董仲舒传[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3 陈志;;董仲舒的思想和主张[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4 董承耕;;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积极意义[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5 卢美松;;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6 杨树;;董学初探[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7 徐心希;;浅谈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汉代史学观念的更新[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8 何乃川;;试论董仲舒的宇宙生成说[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9 傅小凡;;试论董仲舒“多元综合,兼容兼蓄”的伦理道德思想[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10 黄圣;;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探微[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文华 衡水董仲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N];衡水日报;2009年

2 记者 张占祥 实习记者 李硕芳;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年系列活动完美落幕[N];衡水日报;2009年

3 魏文华 河北衡水董仲舒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董仲舒研究室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传承董子思想 打造现代文明[N];衡水日报;2009年

4 魏文华;“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年暨董仲舒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崔永东;董仲舒的司法定位与价值取向[N];人民法院报;2011年

6 魏文华;“董仲舒思想国际研讨会”提出 以人际和谐体现社会和谐[N];人民日报;2010年

7 周桂钿;苏轼《贾谊论》别解[N];学习时报;2006年

8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 王文元 中共衡水市委书记 陈贵 河北省政协副主席 段惠军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志民 清华大学教授 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 王中江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 博士 汤恩佳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 魏建震 美国丹佛孔子学堂院长 屠新时 河北衡水董仲舒研究中心;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9年

9 徐纪新;孔子之文在仲舒[N];中华新闻报;2006年

10 李丽;“孔子之文在仲舒”[N];中国邮政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苏闽;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崔涛;董仲舒政治哲学发微[D];浙江大学;2004年

3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 张文英;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孙秀伟;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汉代的天人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聂春华;董仲舒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8 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振;历史与诠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宗权;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探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连瑞霞;儒学与政治之间[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尹婧文;董仲舒天人观及其对汉代社会秩序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4 黄应根;美善合一[D];安徽大学;2002年

5 王影;以阴阳论人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鹏;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武桥;汉代儒家的生态美学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周绍华;董仲舒君主观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9 霍炬;董仲舒与西汉前期文论理论前提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廖小东;董仲舒政治哲学试论[D];湘潭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汉代儒家的生态美学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87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e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