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返回意义之源

发布时间:2017-04-06 17:09

  本文关键词:返回意义之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立足于海德格尔对传统“美学”的基本看法,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艺术思想与所谓“美学”的根本差异。通过对传统“美学”的“体验”特征的分析,本文以为,体验美学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的艺术经验,相反,它具有自身的更为源初的根基,即海德格尔极力强调的人的在世生存及人与万物的根本谐调关系。因此,本文的主要工作就在于发掘海德格尔后期的本源生存理论与他对美学的批判的内在关系,从而指出海德格尔对体验美学的批判与超越,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艺术和美与人的本真生存具有本质同一性,艺术的本真性由此就成为人之生存的本真状态。遵循海德格尔的内在思路,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几大问题: 第一部分:论述海德格尔关于体验美学的看法。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成为体验的对象,,是现代的一个根本性标志。传统“美学”以体验为基础,使人在审美感觉中完全返回内心生命状态,从而割断了人与自身之外的万物的基本关联,任何一物的意义与价值都必须由这种“体验”来决定,即它们必须被“回溯”到一个审美的“我”(Ich)——某个明确的“主体”才能被承认。这样,万物就被人这个明确的“主体”看作是可自由加以处置的“客体”,它们的存在意义就存在于主体的体验中。由审美体验出发,海德格尔从欧洲思想的根源处看到了“美学”的基本结构:一种主体——客体相互分裂对峙的认识论模式,它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现代意识哲学的产物。因此,本文认为,体验美学的兴起与主体中心论的形成是互为表里的,二者相互支持并相互阐明。要对传统“美学”加以批判与超越,就必须对主客二分模式进行深入的批判或拆解。 第二部分:承接上部分的分析,具体论述海德格尔对体验的主客二分模式如何进行拆解,并从根本上加以超越。现象学的理论已经表明,一个所谓“客观自在”的对象是根本不可能的,海德格尔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世界不是与我们对峙而立的实体,更不是我们可随意摆弄的“对象”。在“存在论区分”的目光看来,世界作为不可对象化的意义关联境域,始终是在场与不在场二者间的不断运作,它涵括了人与万物的特定关涉在内;世界的非实体性运作同时将自身表现为一种“隐匿性”,这即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大地”。大地抗拒任何绝对开放透明的要求,而是在将自身开放的同时,始终保持自身的无限丰富内涵。海德格尔对世界与大地的关系的深入分析表明,任何物都不可能是纯然的对象,它们不可 能完全外在于人,而是必然与人的生存意义相联系的。 第三部分:论述海德格尔如何展现艺术的生存本源。海德格尔将艺术看作是 展现人与万物间本真关系的场域。在艺术的独特活动空间中,万物不再作为陌生 的客体而存在,而是在其中自由地展现其存在状态,并与人结成自由和谐的基本 关联。因此,作品展现万物的本真存在,它让万物成其为自身之所是。通过作品 的光照,人与万物的本源同一性这一生存“真理”得以向人呈现。与艺术的本真 遭遇方式就在于,借助于作品所展现的本源力量,改变自身当下的现世生存。这 样,海德格尔的“艺术原则”就转化为人在世的“生存原则”,此原则要求人在 世间万物中为自己谋划(筑造)一个合适的位冒与空间。
【关键词】:体验 美学 真理 本源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83-06
【目录】:
  • 引论7-8
  • 一、 审美体验论评析8-15
  • 1 、 审美体验论的内涵8-12
  • 2 、 审美体验论的根源12-15
  • 二、 对审美体验论的超越15-20
  • 1 、 对自在世界的消解16-19
  • 2 、 对单纯开放性的批判19-20
  • 三、 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20-36
  • 1 、 艺术对本源的敞开21-29
  • a. 艺术对本真存在的守护22-26
  • b. 艺术作为真理的展现场域26-29
  • 2 、 生存的艺术化原则29-36
  • a. 审美“纯粹性”的生存根源29-32
  • b. 艺术真理的生存化展开32-36
  • 总结36-39
  • 致谢39-40
  • 参考文献40-4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嘉华;从美学的困惑说开去[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李醒尘;美学研究不可忽视艺术——喜读李欧《论艺术》[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毛萍;美学究竟研究什么?[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李军学,庞壮;体验、反思、否定——美学思想方法论刍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姜奇平;“以客户为中心”的体验——经济学与美学比较研究之二(上篇)[J];互联网周刊;2002年16期

6 范守信;素质教育与“美学”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7 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唐桃;美学的自觉——元美学研究导言[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骆冬青;政治美学的意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张光芒;启蒙美学与政治美学比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2 ;全国美学会议分别召开高校美学教学和造型艺术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3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5 曾建平;;知识产品与美学在知识经济中的整合——关于“美学经济"命题的论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7 马莉;肖光来;;运动美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与转向[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王柯平;;美学研究中的可能缺漏(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来先;濒危的“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王洪岳 谭好哲;吴炫对美学的“否定”[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纪尧;和谐派美学的创立者[N];光明日报;2003年

4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艺报;2005年

5 刘成纪;时代潮流与美学使命[N];新闻出版报;2000年

6 张丹飞;市场呼唤新型美学教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7 贾立钢;认识“企业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8 滕守尧;序《通俗美学》[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维安;美学第三次大讨论条件具备[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刘金祥;遭遇泛化后,美学何以自省?[N];中国艺术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_";非总体的星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晓艳;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D];复旦大学;2010年

4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昌飞;阿多诺美学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凯军;蔡元培实验美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志强;“消逝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简显鹏;美学与革命[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璨;福柯的生存美学及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崔国清;日常生活视阈下的天气美学[D];兰州大学;2013年

6 邱艳艳;论美学中的爱[D];郑州大学;2007年

7 徐金凤;敞开美学的情感之维[D];湖北大学;2011年

8 童小畅;消费社会:美学终结的时代[D];四川大学;2005年

9 熊晓庆;视界融合[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孙迁迁;女性审美特征与女性美学建构[D];湖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返回意义之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89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d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