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从审美乌托邦到审美话语

发布时间:2017-04-06 19:25

  本文关键词:从审美乌托邦到审美话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理论为切入点,主要探讨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所推崇“审美乌托邦”到以哈贝马斯为代表所推崇“审美话语”之间发生的美学理论的历史变迁,并以此来洞悉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内部的历史转型。 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探讨审美乌托邦问题,第三部分探讨理论转型中的审美话语及社会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第四部分简要梳理了美学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现实道路的启示。各章具体架构如下: 第一章,首先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变迁中审美角色的变迁对把握西方社会理论动向有着历史性意义,对探索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之路也有着理论及现实的借鉴意义。 第二章,主要探讨审美乌托邦的缘起、构建到走向困境。第一,论述了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理论家们以文化工业批判为大旗,全面而彻底地批判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最后退回到审美乌托邦这块最后的阵地。第二,从阿多诺的美学星丛、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本雅明的文化救赎来探讨审美乌托邦的构建。第三,反思早期批判理论由于对社会的全面否定而导致的文化悲观主义,陷入审美乌托邦的困境,哈贝马斯力图走出这种困境。 第三章,主要围绕哈贝马斯和霍耐特的理论转向展开。第一,从规范性基础、现代性批判、交往中介三方面探讨建基于交往行为理论的审美话语的重构。第二,沿着理论转向继续向前展开探索,探讨了继哈贝马斯之后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政治伦理转向,从承认理论的提出、与弗雷泽的理论争论、对好生活的构想三方面来论述霍耐特的承认理论转向。第三,正确认识并反思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基础下的审美话语。 第四章,主要探讨美学的现实历程和法兰克福学派理论转向对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启示意义。第一,在追溯美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美学理论从审美乌托邦到审美话语的转变,指出法兰克福学派三代批判理论的殊路同归之处。第二,法兰克福学派三代理论对我国审美文化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启示性意义。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 审美乌托邦 审美话语 承认理论 和谐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089.1;B83-09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选题缘由12-14
  • 1.2 文献综述14-19
  • 第2章 审美乌托邦19-37
  • 2.1 文化工业批判19-24
  • 2.1.1 工具理性霸权19-21
  • 2.1.2 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21-24
  • 2.2 审美乌托邦构想24-32
  • 2.2.1 美学星丛25-27
  • 2.2.2 审美之维27-30
  • 2.2.3 文化救赎30-32
  • 2.3 美学理论的困境32-37
  • 2.3.1 走向悲观的深处33-34
  • 2.3.2 走出乌托邦困境34-37
  • 第3章 审美话语37-50
  • 3.1 审美话语的重构37-42
  • 3.1.1 艺术的规范性基础37-39
  • 3.1.2 审美现代性批判39-40
  • 3.1.3 作为交往中介的文学艺术40-42
  • 3.2 政治伦理转向42-48
  • 3.2.1 走向为承认而斗争42-45
  • 3.2.2 再分配还是承认?45-47
  • 3.2.3 构想一种“好生活”47-48
  • 3.3 反思审美话语48-50
  • 第4章 美学的现实历程50-63
  • 4.1 反思审美变迁51-57
  • 4.1.1 回归本位的审美?51-53
  • 4.1.2 从审美乌托邦到审美话语53-56
  • 4.1.3 人性关怀——审美还是其他?56-57
  • 4.2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57-63
  • 4.2.1 中国语境下的审美之路58-60
  • 4.2.2 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60-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汪行福;;社会批判与审美理论——从本雅明的救赎批判到哈贝马斯的新启蒙美学[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年00期

2 张一兵;从“星丛”中消失的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评阿多尔诺的“无调哲学”[J];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09期

3 刘锋;艺术、公共性和启蒙——哈贝马斯的审美理性理论的发展[J];国外文学;2000年04期

4 曹卫东;交往理性与诗学话语——论哈贝马斯的文学概念[J];文学评论;1998年04期

5 张弘;主体间性:走出审美现代性的悖谬[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周宪;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J];哲学研究;2000年11期


  本文关键词:从审美乌托邦到审美话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89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3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