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15:15

  本文关键词: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研究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中“佛学”与“美学”基于启蒙、救亡的时代召唤而结成的“盟友”关系。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五个方面的探讨。 第一,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结盟的历史渊源和学理基础。作为意识形态中萌发很早而且互相渗透的元意识,宗教与美学的关系在主流上本来就是互容互惠的;而佛教与美学又在本体论、思维形态等方面有诸多“共相”,故更易产生亲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弘扬自由意识、激发求真精神等方面对中国古典美学发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近代佛教复兴和美学崛起的共同思想背景和文化因缘。从学术思想的承传看,阳明心学随今文经学的兴起复受晚清学人看重,而佛学与美学皆与心学声气相通;从主流文化的变异看,儒家思想从中心文化地位隐退,佛教与美学都表现出欲取而代之的意愿;从异质文化的关系看,“西学”、“中学”,“新学”、“旧学”的矛盾冲突需要整合调停,佛学与美学都适于担当此任;从文化发展的模式看,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中“宗教”与“文艺”共襄盛举的成功模式可堪效法,而佛教与美学携手结盟正有同样意义的优势互补。 第三,近代佛学和美学结盟关系的发展态势。初始阶段,约当鸦片战争前后,此间士林佛学兴起,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潮回升,,佛学与美学开始相互迎应;发展阶段,约当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时期,由于救亡图存情势日亟和西学东渐加速进行,思想文化上出现变局和重构重组景观,佛学与美学成为此间文化精英重要的思想资源,其主流都趋向维新变法。高潮阶段,约当戊戌政变至新文化运动兴起,鉴于自上而下的维新运动失败,士林先进的关注中心由政治上的“变法”转向思想上的“启蒙”,佛学与美学的呼应也因此进入最为热烈的时期,成为鼓铸国民精神的利器;分化阶段,约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这时期由于民主与科学的呼声高涨,宗教的社会影响减弱,佛教与美学的结盟逐渐松懈,但各自仍有新的发展。 第四,好“佛”爱“美”的四类学人代表。经世型,即经世兼以 修身的,这一类学人的佛教意识和美学主张还是以传统的儒家价值观 为底蕴,龚自珍和魏源是典型;救亡型,即直接为维新变法、救亡图 存服务的,这一类学人比较鲜明地表现出近代文化思潮的主流精神, 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学养型,即追求学术独立价值和纯粹品格 的,这一类学人的主张虽然离“现实”较远却也与思想启蒙的走向相 契合,刘熙载和王国维是典型;拓进型,即体现文化现代转型的,在 此类学人那里佛教与美学己经显示出逐渐疏离的态势,以蔡元培和鲁 迅为代表。 第五,佛教影响与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型。审美风尚上,从高雅转 向通俗,从和谐转向崇高,从抒写性灵转向宣泄激情;审美功用上, 从“心学”转向“人学”,从“美刺”转向“谴责’夕,从经世转向启蒙; 审美思维上,从封闭转向开放,从“载道”转向“求真”,从“内识” 转向“外境”。 本文研究思路上注意宏微兼顾,史论结合;研究方法上注重综合 比较,辨证分析。
【关键词】:近代佛学 近代美学 亲和 启蒙 救亡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948;B83-0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2
  • 引言12-17
  • 第一章 导论: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结盟的历史、文化渊源17-60
  • 第一节 宗教与美学的认同17-26
  • 一、 宗教与美学的互容互惠17-20
  • 二、 佛教、基督教对审美-艺术创造的借重20-24
  • 三、 宗教与美学互容互惠的学理基础24-26
  • 第二节 佛教与美学的“共相”26-47
  • 一、 佛学本体论与美学本体论的特殊性26-27
  • 二、 佛学本体论的二元合一性状27-33
  • 三、 美学本体论的二元合一性状33-38
  • 四、 佛学与美学的本体论具有“共相”的学理原因38-40
  • 五、 佛学与美学在思维形态上的“共相”40-47
  • 第三节 佛教影响与中国古典美学47-60
  • 一、 佛教心性理论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自由意识47-51
  • 二、 佛门般若智慧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求真精神51-55
  • 三、 佛教形神观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贵神”倾向55-60
  • 第二章 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结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缘60-114
  • 第一节 佛教的复兴和美学的崛起60-74
  • 一、 “双子星座”与近代佛教复兴60-64
  • 二、 近代美学崛起的态势与特征64-68
  • 三、 “二学”结盟的文化因缘、发展阶段和主要代表68-74
  • 第二节 从学术思想承传看佛学与美学的亲和74-82
  • 一、 阳明心学随今文经学的兴起而承青睐74-77
  • 二、 佛学与心学的密切关系77-80
  • 三、 美学与心学的密切关系80-82
  • 第三节 从中心文化的动摇看佛教与美学的共同进取82-92
  • 一、 疑窦丛生无所适从的时代景观82-85
  • 二、 儒术的主流文化地位日益衰落85-88
  • 三、 佛教与美学向中心文化领域的进取88-92
  • 第四节 从异质文化的冲突看佛学与美学的调停功能92-103
  • 一、 文化精英进退维谷的尴尬和兼揽两美的愿心92-95
  • 二、 佛学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可以调停文化冲突95-99
  • 三、 美学“高朋满座”的善缘及其与佛学的共同功用99-103
  • 第五节 从文化发展模式看佛教与美学的优势互补103-114
  • 一、 西方文艺复兴给近代中国的启示103-105
  • 二、 康有为对马丁.路德的追摹和对“美术”的关注105-108
  • 三、 章太炎的喜作佛声和振兴国粹108-110
  • 四、 梁启超对佛学和美学的推举弘扬110-114
  • 第三章 经世与崇心:“二学”结盟的初始阶段114-170
  • 第一节 本时期思想文化征象与“二学”发展态势114-124
  • 一、 道咸之际的风云际会与士林风尚114-117
  • 二、 学术关怀:佛教复兴的基点与走向117-119
  • 三、 美学风尚转向“尊情”119-121
  • 四、 作为佛学与美学之纽带的“王学”复起121-124
  • 第二节 “但开风气不为师”:龚自珍与佛学、美学124-149
  • 一、 熔审美情趣与崇佛心理于一炉的“诗仙”“诗佛”125-130
  • 二、 “心力”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共同指向130-140
  • 三、 “求变”与“求真”的一致诉求140-149
  • 第三节 “贯经术治术文章为一”:魏源与佛学、美学149-170
  • 一、 经世之本:以佛门观念为核心的“本觉光明”说150-155
  • 二、 山水诗:依托于佛教美学而卓然成家155-170
  • 第四章 兼济与独善:“二学”结盟的发展阶段170-212
  • 第一节 本时期思想文化征象与“二学”发展态势170-177
  • 一、 朝野士子对“经济”与“文化”的两种关怀170-172
  • 二、 佛教带着强烈的使命意识加速复兴172-174
  • 三、 美学风尚强调“变古”和“有个自家在”174-175
  • 四、 “二学”因贴近时代和追慕雄强而日益靠拢175-177
  • 第二节 “好借禅机悟常住”:刘熙载与佛学、美学177-192
  • 一、 独善其身却能与时兴会的文化人格178-181
  • 二、 以“心”为美之源的本体论感悟181-185
  • 三、 以佛观为底蕴的范畴论、本质论和境界论185-192
  • 第三节 “凡人穷思必入于佛”:康有为与佛学、美学192-212
  • 一、 变法维新与“好佛”、“游艺”193-196
  • 二、 “大同”世界与“求乐”为尚的审美理想196-204
  • 三、 “大同”世界与佛门理念204-212
  • 第五章 启蒙与救亡:“二学”结盟的高潮阶段212-11
  • 第一节 本时期思想文化征象与“二学”发展态势212-220
  • 一、 士林先进的关注中心由“变法”转向“启蒙”212-213
  • 二、 “二学”在对时势的一致回应上结成紧密盟友213-215
  • 三、 佛学在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上发挥出特殊功用215-219
  • 四、 美学地位在西学东渐的热潮中迅速上升219-220
  • 第二节 “稽首礼维摩”:梁启超与佛学、美学220-257
  • 一、 过渡时代之英雄与过渡时代之学术221-228
  • 二、 视佛教与美学为鼓铸民智推进启蒙的利器228-237
  • 三、 以“惟心”观从本体论高度贯通“二学”237-245
  • 四、 文化史研究:佛教文化对中国美学、文学的增益245-257
  • 第三节 “偶开天眼觑红尘”:王国维与佛学、美学257-11
  • 一、 美学功绩和佛学修养258-264
  • 二、 融会佛门观念与叔本华思想的悲剧美学264-274
  • 三、 “境界说”中的佛学渊源和佛化理念274-11
  • 第六章 疏离与新进:“二学”结盟的分化阶段(以下标目,待完成)11
  • 第一节 本时期思想文化征象与“二学”发展态势11
  • 第二节 从“佛教护国”到“美育代宗教”:蔡元培与佛学、美学11
  • 第三节 “破恶声论”与“摩罗诗力说”:鲁迅与佛学、美学11
  • 第七章 余论:佛教影响与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型11-288
  • 第一节 审美风尚的转型11
  • 第二节 审美功用的转型11
  • 第三节 审美思维的转型11-288
  • 参考文献288-293
  • 附录293-296
  • 后记29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燕李;宗教和美学意识的关系及其对电影艺术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03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5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