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13:03

  本文关键词: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特里·伊格尔顿(1943-)是当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美学意识形态》是集美学、哲学、政治学的一部宏大之作。在这部书中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和审美进行了联系,通过美学的发展建立了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本文关注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对于审美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及审美意识形态与美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阐释;通过“话语”的解读强调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基本内容及其当代影响。 文章主要研究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内涵、特征以及当代价值。一方面,从伊格尔顿的本文出发探讨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内涵和当代意义,这里集中讨论“话语”的哲学内涵,包括“话语”在前现代时期的基本用途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之后的多种变化,并对于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进行较为细致地阐释,突出福柯话语理论的当代作用;另一方面,还原伊格尔顿的西方学理语境,澄清审美意识形态概念。 文章的前言主要涉及论题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一章是澄清审美意识形态话语概念。这部分首先对话语概念进行哲学史演变的分析,将话语的内涵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逻各斯”,而在现代语言学之后,强调“话语”的多元发展及其原因。文章将这种发展缘由归结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福柯的“话语”理论作为当代话语理论的突出代表,同时说明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作用。其次是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话语产生之前各种相关理论,包括马克思、卢卡奇、阿多诺、马尔库塞以及阿尔都塞等人。本章最后探讨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理论的建立方法。 第二章以《美学意识形态》为基础文本,通过话语分析对于审美意识形态话语进行细致说明。从伊格尔顿对于审美意识形态的定位来突出身体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从身体的具体内涵来完善审美意识形态的定义,建立身体话语。在本章中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指向也体现出乌托邦性。结合《美学意识形态》和《后现代主义的幻象》表明:一方面是伊格尔顿竭力建设了革命性成果,而另一方面是当代语境下的多重因素对于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发展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谈论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话语方式分析现代美学话语,并提出“美学作为知识体系的核心”以及“美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建立方法”将现代美学话语的内含的多义性和社会功用予以说明,其中突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知识体系完善的过程中美学话语的作用和社会地位。本章的第二节谈论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当代影响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发展演变,其中主要论及伊格尔顿集中体现的“身体”话语。结合后现代多元微观政治学来说明审美意识形态话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伊格尔顿对于后现代语境有一定的批判,认为后现代语境下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发展有了形态上的变化,伊格尔顿由此为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发展指引出特定方向。
【关键词】:伊格尔顿 话语 审美意识形态话语 身体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0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5
  • 一、选题意义和目的9-11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13-15
  • 第1章 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形成15-37
  • 1.1 话语的哲学内涵16-26
  • 1.1.1 话语的提出16-17
  • 1.1.2 话语与哲学的语言学转变17-22
  • 1.1.3 福柯的话语理论22-26
  • 1.2 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流变26-32
  • 1.2.1 马克思的艺术观26-27
  • 1.2.2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中的审美特性与艺术实践观27-32
  • 1.3 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形成方法32-37
  • 第2章 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建构37-55
  • 2.1 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基本内涵37-39
  • 2.2 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指向39-55
  • 2.2.1 “身体”的全面展现39-45
  • 2.2.2 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政治表现45-51
  • 2.2.3 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乌托邦性质51-55
  • 第3章 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作用与影响55-79
  • 3.1 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具体体现55-68
  • 3.1.1 美学作为知识体系的核心55-61
  • 3.1.2 美学作为意识形态形成因素61-68
  • 3.2 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的发展和当代影响68-79
  • 结论79-83
  • 参考文献83-87
  • 致谢87-89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粟世来;田泥;;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杰;许娇娜;;从伊格尔顿研究到新自由主义批判——大卫·奥尔德森访谈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3 李子芯;;论伊格尔顿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实践观的发展[J];传承;2011年15期

4 李子芯;;论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生产观[J];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段吉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英国: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的起源与发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6 肖琼;;神义论:伊格尔顿悲剧理论的逻辑立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7 石雯;;评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论》[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8 王洪琛;;穿越理论主义的美学写作——评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9 ;卷首语[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10 特里·伊格尔顿;马修·博蒙特;贾洁;;批评家的任务——特里·伊格尔顿对话录·第四章政治/美学[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新;;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的身体问题[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王杰;;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董学文;马建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献疑[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盖生;;文学是语言艺术:一个命题的还原——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陈定家;;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刘根生;;创新中的疑窦——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几点质疑[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马海良;悲剧:一个不能放下的话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王一川 梁刚;辩证批判与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4 王杰;关于文艺学和美学的现实性问题[N];文艺报;2005年

5 林清凉;多声部“合唱”中的迫问与还原[N];中国文化报;2006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主编 盛宁;是起点还是终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7 冯宪光;和谐社会建设与审美意识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北文;文艺本质如何界定引发学术争鸣[N];文艺报;2006年

9 宫苏艺;文艺本质如何界定 引发学术争鸣[N];光明日报;2006年

10 王一川;探访被覆盖的理论原点[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寒;革命的政治批评[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胜清;文艺意识形态性的实践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5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6 杨辉;“移风易俗”命题考源[D];浙江大学;2005年

7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8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永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3 格明福;审美意识形态:从路易·阿尔都塞到特里·伊格尔顿[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丽芬;重新阐释马克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姚倩;美学、身体、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7 赵静;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烨;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意义[D];辽宁大学;2012年

9 安红妍;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艳兰;文化诗学视域下伊格尔顿文本观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03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5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