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康德美学中的自由

发布时间:2017-04-25 08:04

  本文关键词:康德美学中的自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自由”是整个康德哲学、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理解整个康德美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但长期以来,却鲜有专从“自由”概念出发深入研究和探讨康德美学思想的专著或论文。问题在于,尽管康德多次使用了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含义却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的含义又都植根于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和康德对人的独特理解。就美学而言,由于康德美学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的独特位置,使其美学中的“自由”概念更具复杂性和多义性。因此,只有以其哲学为背景,以其对人的思考为基础,有效沟通其哲学和美学,把康德对人的思考和对美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把握康德美学中“自由”的独特内涵。从这一思路出发,本文拟从康德对人的规定、思考入手,梳理康德哲学体系对自由的理解和规定,在此基础上探讨康德美学中“自由”概念的不同涵义、在美学史上的理论意义及其所面临的二元论困境,并尝试从马克思美学思想出发找到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具体论述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谈康德对人的理解。首先明确康德进行这一思考的时代背景。康德身处启蒙时代,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巨匠——牛顿、马丁·路德、休谟、卢梭等——都极大地影响了康德,使他开始关注人本身。总体来看,康德对人的理解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进行理性批判,从人的有限性上来规定人;二是始终从一个更高的道德本体的角度,即自由的角度来规定人。两个方面互为补充,显现出康德对人的思考的人文指向。 第二部分主要梳理了康德哲学体系中自由的不同涵义。在认识论中,目由一方面表现为“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以主体赋予经验世界以规律,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表现为与自然因果不同的自由因果的概念,这时的“自由”就是一个理念性概念,成为整个经验世界得以可能的最后根据。在康德的伦理学中,自由具有消极性和积极性两层含义,前者与人的自主性的选择相关,并不直接关涉道德。后者则指道德性的实践理性自身,导向对法则的敬重。这样看来,自由即是对法规的遵从,在康德看来,恰是这一点彰显了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 第三部分主要梳理了康德美学中自由的不同涵义。首先是对美的分析,这里的自由指的是排除一切利害干扰的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这一游戏在人的内心有其先验基础(共通感),因而具有普遍必然性。在对崇高的分析中,“自由” 是指人在自然界数量的巨大或威力的强大面前,唤起自身的理性观念与之抗衡, 同时意识到自身的超感性使命。这一自出是和人的本体性存在相联系的,在这一 意义上,才会有“美是道德的象征”的著名命题。艺术论中的自由主要体舰为艺 术的意图性、技巧性、非强制性和天才的独创性、典范性等特征。 第四部分分为三个问题。首先,根掘前面对康德美学中自由的不同内涵的分 析,将其具体区分为三个维度,即感性维度、先验维度和超越维度。感性维度以 人的感性存在为基础,侧重于审美的感性化特征;超越维度以人的本体存在为基 础,侧重于审美与道德的内在关联及其超越性、开放性的特征;先验维度则以人 的有限性存在为基础,明确了审美的先验基础,保证了审美的普遍必然性。三个 维度彼此契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康德美学中启由的独特内涵。其次论述了康德 把自由引入审美领域在美学史上的理论意义,即给美学提供了形而上指向;使美 学本身具有了自由的内涵;使审美巳有7丰富的含蕴。最后,指出了康德美学中 内在的二元论困境及德国古典美学对其坯厅的批判和反思,并尝试从马克思美学 思想出发找到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这也显示出康德美学中“自由”的巨大的方 法论意义。
【关键词】:康德 美学 自由 有限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83-06
【目录】:
  • 一、 康德对人的理解7-14
  • 1 时代背景7-10
  • 2 人的有限性10-14
  • 二、 康德对自由的理解14-20
  • 1 康德认识论中的自由16-18
  • 2 康德伦理学中的自由18-20
  • 三、 康德美学中的自由(上)20-33
  • 1 ) 对美的分析20-26
  • 2 ) 对崇高的分析26-31
  • 3 ) 对艺术的分析31-33
  • 四、 康德美学中的自由(下)33-45
  • 1 康德美学的自由维度34-39
  • 1 ) 感性维度34-35
  • 2 ) 先验维度35-37
  • 3 ) 超越维度37-39
  • 2 康德美学中的自由的理论意义39-40
  • 3 康德美学的二元论困境及对其的超越40-45
  • 总结45-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兆平;创造社与康德美学[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蓝国桥;康德美学“逻辑—心理”二重结构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郭伟;论康德美学与西方现代文论的关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李伟;试论康德美学的“判断在先”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王昌树;康德美学中崇高特征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陈亚民;康德美学的当代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欧阳华;当代中国康德美学研究简评[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王元骧;;何谓“审美”?——兼论对康德美学思想的理解和评价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2期

9 邓南海;;“兴趣”与“实存”:“行为的理由”与“直观的经验对象”——对康德美学第一契机的重新解读[J];现代哲学;2007年02期

10 李竹鹏;;康德美学中形式与崇高的解读[J];沧桑;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义禄;;试论蔡元培与康德美学的东渐[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饶道庆;探究康德美学心路的一部力作[N];文艺报;2011年

2 岳介先;自然与自由观念如何向美学生成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田琳琳;《康德美学文集》:对哲人的最好纪念[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张政文;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性美学对康德美学的三种典型回应[N];光明日报;2008年

5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元骧;保持人的独立和尊严[N];温州日报;2011年

6 薛永武;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N];光明日报;2004年

7 樊志辉;全方位的审美观照[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2 张政文;批判哲学框架中的康德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3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郭钧剑;康德美学在中国60年的接受史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陶立霞;康德美学中的主观合目的性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杨选奎;论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普遍性[D];安徽大学;2006年

5 李志灵;论康德美学与孔孟美学的共通性[D];安徽大学;2007年

6 白雪;论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观[D];山东大学;2012年

7 杨阖;康德美学思想的人文精神[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8 夏清宇;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观[D];山东大学;2007年

9 陈大龙;形式与目的[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姚爱斌;中西美学审美类型论比较——康德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对话[D];安徽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康德美学中的自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25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3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