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6 18:05

  本文关键词: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李泽厚是新中国诞生以来最杰出的美学家,他是“实践美学”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美育思想是他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方面。他的美育思想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他最早将“实践”范畴引入美学研究领域,体现在美育思想方面便是重新确立了美育在学术上地位和价值。并且通过谈“美感”,创造性的阐释“移情说”、“美是生活”等概念。提出了旨在培养人的艺术美感的美育思想,但是因为“实践哲学”本身偏重强调整体的价值,还缺乏对个体的关注。 中期他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康德的主体性思想,建构起自己的主体实践哲学和美学体系。至此,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强调,改变了早期实践哲学偏重于整体性的倾向。提出以“建立新感性”为目标的美育思想,强调在感性的培养中渗透理性,以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融合。 近期则是以“回归儒学”为标志的“情感本体”的提出。这个概念既体现了李泽厚一贯坚持的“主体实践哲学”,又结合了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创新理解。基于对中国缺乏宗教信仰传统的判断,创造性地阐释了“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在这个时期美育成为李泽厚寄托最大希望的领域,成为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重要途径。 通过纵向考察,我们了解到李泽厚的美育思想是逐渐发展的。从系统的角度,李泽厚还对美育作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也就是对美育作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界定。既从“建立新感性”、“文化——心理结构”的哲学高度阐释美育,同时还对艺术教育和美育作了区别。将美育划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不同层次,对美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总之,他的美育理论始终遵循实践的观点,始终尊重人的存在,始终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而且还涉及了美育与人生,美育与教育等实际问题,是当下美育建设宝贵的资源。
【关键词】:李泽厚 美育 实践 主体 情感本体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0
  • 第一章 李泽厚美育思想的内涵演变10-22
  • 第一节 早期的美育思想10-12
  • 第二节 中期的美育思想12-18
  • 第三节 近期美育思想的新动向18-22
  • 第二章 李泽厚美育思想体系的建构22-28
  • 第一节 美育的概念22-23
  • 第二节 美育的实施23-25
  • 第三节 美育的层次25-28
  • 第三章 李泽厚美育思想的历史地位28-35
  • 第一节 中国百年美育概述28-32
  • 第二节 李泽厚重提“以美育代宗教”32-35
  • 第四章 李泽厚美育思想的意义35-38
  • 第一节 美育与哲学35-36
  • 第二节 美育与人生36-37
  • 第三节 美育与教育37-38
  • 参考文献38-40
  • 后记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卫;;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美育问题[J];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2 薛富兴;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基本理路[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张玉能;;实践美学与审美个体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朱志荣;;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陈炎;从马克思的《手稿》到毛泽东的《讲话》——兼论“实践美学”的历史发展[J];理论学刊;1992年03期

6 何水法;;“美育扫盲”刻不容缓[J];人民论坛;2008年06期

7 谭好哲;;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进程与目标取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8 宫承波;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容[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曾繁仁;论美育的现代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詹艾斌;李泽厚的主体性思想要论[J];社会科学家;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益刚;论李泽厚“新感性”论的内涵及价值[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1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71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8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