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美是道德的象征”

发布时间:2017-05-31 10:08

  本文关键词:论“美是道德的象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美是道德的象征”不仅概括了《判断力批判》一书的主旨,而且体现了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理想。康德在哲学人类学的理论背景下,架起自然与自由的桥梁,构建完整的哲学体系,得出“美是道德的象征”的命题。审美的最终归宿是走向道德,人类通过审美会由自然走向自由。《判断力批判》的中介作用及其与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关系,决定了该书在理论形态上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展开,但最终服务于《实践理性批判》所研究的道德境界,因而“美是道德的象征”必然是《判断力批判》的一条引线,同时又是该书的结论。反思判断力以“人是最终目的”为根基筑起自然与自由的桥梁,从而自然中的理性目的不再是彼岸的“公设”,而是一个当前的东西。在美的鉴赏中,审美意象论,,作为康德美学主体能动性的核心,填充了审美主客观的鸿沟。康德以人为基地,以文明为起点,抓住历史积淀,指出主观合目的性的形式,作为生命形式,是内在的人类普遍的自由和道德的外化的媒介,即美是道德境界的具象化。审美愉快一方面因知性和理性的暗中参与而被赋予文化内涵,并由此与道德相沟通,另一方面又因无利害的自由感而与道德联系起来。在美的形态中,依存美显得尤为重要,它以客观的合目的性而趋向道德。美的理想体现在依存美中,它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人的目的而显而易见;此外美的艺术也属依存美,“美是道德的象征”在美的艺术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因为审美意象(艺术美的审美表象的至境形态)是理性理念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自由美与依存美以自由的统一性和实质的合目的性为契机转化统一,由此实现由审美的无利害的质的规定性,向“美是道德的象征”的转换。两者统一转化的思想主要体现于美的艺术。崇高则通过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的对立与超越,逐步过渡到对人的理性道德的追索。崇高由内心的自由理念而向道德作更进一步的过渡,是认识与道德的真正桥梁。从美到崇高的过渡是认识向道德过渡在审美判断层面上的表现,美到崇高的过渡就是现象到本体的飞跃。美—崇高这个途径可以使理论理性很容易地过渡到实践理性,完成两大批判的沟通统一。康德的象征观在直观知性中找到内在的原因,对应于反思判断力的知性直观
【关键词】:美是道德的象征 反思判断力 美的鉴赏 崇高 审美意象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83-095
【目录】:
  • 引论9-12
  • 第一章 “美是道德的象征”的大前提12-19
  • 第二章 康德哲学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19-28
  • 第一节 批判哲学的系统性19-24
  • 第二节 人是最终目的:三大批判统一的焦点24-28
  • 第三章 反思判断力如何沟通自然与自由28-40
  • 第一节 反思判断力为什么能够统一自然与自由28-37
  • 第二节 反思判断力如何统一自然与自由37-40
  • 第四章 美如何向道德过渡40-64
  • 第一节 美的鉴赏与道德40-57
  • 一、美的四个契机与道德40-49
  • 二、美的形态与道德49-54
  • 三、自由美与依存美的统一与转化54-57
  • 第二节 崇高评判与道德57-64
  • 一、崇高:康德哲学构架的强力支撑点57-62
  • 二、到崇高即现象(知性)到本体(理性)的过渡62-64
  • 第五章 美是道德的象征64-73
  • 第一节 美对道德的关系是“象征”64-69
  • 第二节 对“美是道德的象征”的理解69-73
  • 结语73-75
  • 主要参考文献75-78
  • 后记78-79
  • 发表论文目录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杨道圣;论“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哲学中审美与道德关系的初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相福庭;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美学思想探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蔡艳山;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美学思想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1期

5 王明居;评康德的自然美论和艺术美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03期

6 钱广华;重读康德的理性概念——德国古典哲学的一种现代意义[J];学术月刊;2002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兆树;康德主体性美学思想论纲[D];安徽大学;2002年

2 王泽庆;论“美是道德的象征”[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论“美是道德的象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1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4091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1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