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正当的统治”——对伊格尔顿审美话语中政治性的爬梳与理解

发布时间:2017-08-02 17:37

  本文关键词:“正当的统治”——对伊格尔顿审美话语中政治性的爬梳与理解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话语 意识形态 美学 政治性


【摘要】:美学与政治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而伊格尔顿在其意识形态与文化理论中,零散论述了一些关于审美话语政治性的观点,虽然不够系统,但细致爬梳可以把握其脉络。伊格尔顿对审美话语意识形态属性的论述中,一方面有源可溯,另一方面也有这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独到的观察与创新,我们在整理他的审美话语的相关观点时,也能看到美学与政治关系的掠影。
【作者单位】: ;" target="_blank">山东大学<威海>;
【关键词】审美话语 意识形态 美学 政治性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虽然关于美学的定义各哲学家都有其不同的看法,但其中具体、实在的内容我们应该有所把握,比如对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审美心理、审美经验等的理解。对于美学与政治这样广泛的关系命题,抽取其中一个方面来谈,应更为具体有力。伊格尔顿于具体审美话语上并没有系统的归纳,但他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于建红;;从权力话语理论解读翻译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骆萍;;翻译与对外汉语——一种后殖民视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4 白海君;隋福利;;论中国新历史主义观念形成的内生资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冯昊;;身份确认与文学批评——以有关沦陷区作家的争鸣文章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李作霖;休闲文学及其评价[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龙春芳;;论赛义德的知识分子观[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俞春放;;意义:虚无与再生——电影作为公众空间的日常化行动[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顾胜;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感悟——朱晶电影美学思想漫评之二[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1期

10 周丽蕊;;翻译的话语权力视角[J];大家;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汪美芳;;关于福柯的权力论在中国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之思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岳川;;海外学者的“后学理论”与文化批评[A];东方丛刊(2001年第2辑 总第三十六辑)[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5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8 向前;政治身份体系下的社会冲突:文革初期群众行为的社会根源[D];复旦大学;2010年

9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亮;流亡的诗学[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苗;权力话语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褚斐青;论奥斯丁小说的日常生活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丁栋;后殖民语境下的J.M.库切小说主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晓利;鲁滨逊故事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菲;德里克后殖民批评理论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俊;学堂乐歌富国强兵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8 郭根秀;中国语境下的后殖民理论[D];兰州大学;2011年

9 马元雄;萨义德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畅青霞;论《问题的核心》中的殖民主义意识与反殖民主义意识[D];兰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幻象与真实——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幻象》[J];南方文坛;2001年06期

2 陈明华;浅析伊格尔顿的文艺价值观[J];肇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约翰·杜普雷;苏东晓;;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2年00期

4 唐岫敏;悲剧与现代社会——读伊格尔顿新著《甜蜜的暴力》[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5 金元浦;最近我看的书[J];中关村;2004年06期

6 王杰;徐方赋;;“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8年12期

7 尤娟;;伊格尔顿在后现代时代的文化批判[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尹庆红;;“理论之后”的理论——读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刘欣;;方法与洞见——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特征探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王龙辉;;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的确立——论《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译 黎文;伊格尔顿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N];文汇报;2012年

2 编译 黎文;特里·伊格尔顿谈文学[N];文汇报;2013年

3 余亮;@马克思[N];东方早报;2011年

4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主编 盛宁;是起点还是终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姜华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21世纪仍然在场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马海良;悲剧:一个不能放下的话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王一川 梁刚;辩证批判与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9 马海良(山西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文化的分裂与整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 李君如;为什么要重新讨论马克思“是对的”?[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4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5 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D];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晓芹;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尤娟;伊格尔顿文化哲学思想的社会批判意义[D];山西大学;2008年

3 文剑;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论[D];西北大学;2009年

4 李丽杰;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帅;伊格尔顿“重建身体话语”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6 党霄羽;论伊格尔顿的悲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苗吉友;后理论:理论的反思与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全;论伊格尔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9 李永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10 夏露;中文视野下的伊格尔顿[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10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10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2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