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论相关文化因素对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影响 投稿:毛烗烘 XX

发布时间:2016-12-16 06:32

  本文关键词:论相关文化因素对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相关文化因素对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影响 投稿:毛烗烘

“印象主义”一词来源于绘画艺术。印象派绘画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是画家个人情绪的主观反映。印象主义音乐同样强调音乐是个人情绪的反映,印象主义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音响和音色。印象主义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文化形式具有一样的时代特征…

位于北宋东京外城西墙顺天门外的金明池,是一座华美宏阔的皇家园林。它曾记录下11世纪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鼎盛辉煌,最终却被一场中断了一个时代的战争抛掷在历史的暗影里,只给那个残缺的朝代留下几许绚丽、一抹伤感。一、谁广金明为水戏正像汉武帝为训练水军开凿昆明…

在古代书论中,对“势”常有论及。如蔡邕之《九势》、索靖的《草书势》,以及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等,都对书法之势作了精辟的论述,并且把“势”摆在了极高的位置。蔡邕就认为凡得其所言之“九势”,则“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但古人之论书势,或是论述书势之…

  “印象主义”一词来源于绘画艺术。印象派绘画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是画家个人情绪的主观反映。印象主义音乐同样强调音乐是个人情绪的反映,印象主义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音响和音色。印象主义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文化形式具有一样的时代特征,在创作观念、审美特征上具有一致性。德彪西正是充分吸取了来自于文学、绘画、东方文化等各种艺术成分的精髓,化为已有,再以法国民族性格和精神气质予以表现,在音乐手法上对传统的形式与手法进行突破。作为印象派音乐的的代表德彪西,他的音乐理念,他的钢琴音乐创作风格的形成受到了当时相关文化因素的影响。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一、象征主义诗歌对德彪西的影响
  
  德彪西虽是音乐家,却对具有新意的其他艺术怀有崇高的敬意。他的很多朋友不是同行,而是画家和诗人,他通过每周二晚间在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住所举办的艺术沙龙,结交了许多艺术家,并与马拉美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在艺术沙龙里,经常举行非正式的诗歌和艺术讨论会,来自于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在这里交流着彼此的创作观念。在这里,德彪西接受了象征主义的艺术观念。象征主义诗人主张用象征性的事物暗示主题和投射创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他们在语言中并不寻求字句的理智的和客观的功能,他们寻求的是词语的感官的、音乐的和造型的功能。象征主义诗人通过象征、暗示、联觉、通感甚至音乐化的手法,以达到他们对于朦胧、神秘的艺术意境的追求。这样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德彪西。与象征主义诗人一样,德彪西注重于从音乐中引出一种诗意,这种诗意是从感觉、感情、形象的联系下产生的,在音乐上转化为多彩的和声、朦胧的音色、灵动的节奏、意味深长的旋律。
  
  二、印象派绘画对德彪西的影响
  
  “印象主义”一词来源于绘画。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1874年4月以马奈、莫奈和雷诺阿为代表的年轻画家,在巴黎举办了一个名为《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等无名艺术家展览会》的画展,其中有一幅风景画是莫奈的《日出印象》。这次画展由于它的反传统性,遭到很多的非议和攻击,一些人根据莫奈的这幅画,把这些年轻画家称为“印象主义者”。
  印象派绘画具有“写实主义”的特征。印象主义音乐在这一点上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显示在两者追求反映“真实印象”的一致性。印象派想要表达的是大自然在人的视觉上留下来的印象,他们反映客观世界,但他们不要照相技术那样的精确,他们追求的是整体效果,他们在追寻闪烁的阳光和流动大气中的“真实”。
  德彪西对于绘画艺术的兴趣同对象征主义诗歌一样浓厚,显然敏感的他也注意到了印象派“写实主义”的存在。在当时,可以说日本浮世绘影响着印象派画家,而德彪西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他的不少作品与绘画有紧密的联系,钢琴曲《化妆舞会》和《快乐岛》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18世纪画家华托最著名的作品。1902年和1903年访问伦敦期间在国立画展上,德彪西看到了特纳所作的海洋风景画,这些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家画的海洋风景画给创作《海》的构思提供过最初的强烈刺激。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夜曲》也是德彪西受印象派影响而创作的,创作这部作品的意图实际上是尝试用形形色色方法配器甚至也可以用一种单色来安排的一次实验――就像绘画里纯用灰色色调画成的习作。标题之所以取名为《夜曲》,是德彪西受画家惠斯勒的一组标题相同的绘画的启示。
  德彪西的作品《德尔斐的舞女》让人想到擅长画舞女的印象派画家德加;《水中倒影》的灵感则是来自于莫奈的同名作品,可以说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是莫奈的《水中倒影》色彩语言的移调;《帆》显示了德彪西对视觉形象进行音响处理的能力,作曲家用简练的手法就描绘出了航船停泊在港湾中的感觉;《雪中足迹》中,德彪西认为应该表现一幅冰天雪地、令人感伤的画面;《雾》则是一幅具有惠斯勒绘画风格的音乐素描。
  
  三、甘美兰音乐对德彪西的影响
  
  1889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来自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甘美兰音乐给德彪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自于东方的奇特怪异的音程、音阶以及和声激发了德彪西的想象力,并对他的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甘美兰乐队中有很多是打击乐器,因此被称为打击乐队。它的音乐织体具有复调特点,但又区别于西方音乐中的复调音乐。其旋律按层次编排。甘美兰音乐经常有多条不同的旋律线,每一条都是演奏同一个主旋律,有的声部旋律相同但速度不同,有的声部在不同的八度演奏。它的对位旋律只是以加快一倍速度,或者减慢一倍速度演奏主旋律,其余声部进行即兴演奏。虽然甘美兰音乐的声部众多,但在听觉上仍然是清晰的。德彪西对于甘美兰打击乐非常欣赏,他这样写道:“如果你不带任何偏见地去聆听甘美兰的打击乐,你不得不承认,和它比起来我们的打击乐只不过是马戏团的噪音。”
  甘美兰的旋律使用两种主要的音阶或调式:五声调式“斯兰德罗”,它由基本等距离的音程构成;七声调式“佩罗格”,它由大小不等的音程构成。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样的音乐是无法与西方传统的大小调式音阶相对应的,甚至是不和谐的,而正是这些不和谐的音响,反而给西方人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德彪西通过运用五声音阶来传达这种东方的神秘气氛。德彪西钢琴音乐中的五声音阶可能是模仿甘美兰的斯兰德罗音阶的手法。
  任何一个音都可以在它的基础上发出一系列的泛音。泛音现象是甘美兰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甘美兰乐队中有很多铜制乐器,如锣、钟、铃等,这些铜制乐器在演奏时靠敲击振动发声,可以发出所有的泛音。在泛音列中有一些音无法被人的听觉所感知,因此,甘美兰音乐的音响效果奇特而富有暗示性。显然德彪西被这种音响效果吸引,也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泛音移位的手法。德彪西具有非常敏锐的听觉,他只是按照自己对音色和音响的感觉进行创作,可以说他的和声大多数是从他的声学经验中而来,从这个角度看,他的和声具有声学意义,与甘美兰音乐一样听起来深邃、朦胧、充满神秘气息。
  
  四、民族乐派对德彪西的影响
  
  19世纪是发现异国美的世纪,是暧昧的、神秘的、悲观的哲学盛行的世纪。就在这个世纪里出现了文学艺术中的民族主义问题,这个世纪的整个的艺术产品都带有民族主义的色彩。在欧洲一些古老的国家中,由于它们在地缘上位于欧洲的边缘地区,在音乐风格上较少受到德奥音乐的影响,保持着自身的特质。这些国家的音乐旋律特殊,节奏特别,和声语言也不同于已被共同接受的原则。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力求发展本国的音乐语言,这样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表现方法,而通过新的表现方法也增加了表达精神感受的可能性。
  
  (一)移索尔斯基的影响
  对德彪西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有俄罗斯民族乐

派,尤其是“强力集团”。“强力集团”重视从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并以此作为创作的基础,在强调民族民间特色的同时,也不排斥对西欧传统技巧的继承和对东方民族的民间音乐因素的采用,在创作上,他们强调艺术的创新,反对保守,他们的一些作品已经带有印象主义的元素。
  而穆索尔斯基对德彪西的影响是更为深刻的,德彪西对穆索尔斯基推崇备至:“谁也未曾使用过比他更为温柔而深刻的特定方式来表达出我们内心最美好的感情……穆索尔斯基的艺术听起来毫无造作之处,而且已经完全摆脱了僵死教条的束缚……他的音乐表现形式之多种多样,竟然到了无论如何也决不可能和任何既有的,也许可以说‘法定的’形式会有什么共同之处的地步,因为决定并构成那些形式的素材,是一些由天生本能就能察觉的,用十分微妙的神思所连接起来的,连续而瞬间的感触。”
  德彪西和穆索尔斯基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并不受传统的音乐规则的束缚。“强力集团”的成员都没有受过音乐学院的正规训练,穆索尔斯基只是时常把自己的作品给巴拉基列夫看,并由后者予以批改。穆索尔斯基并不认同当时俄国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的方式,他注重的是从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是把文学的、戏剧的题材在音乐上予以表现。他在音乐手法上大胆地进行尝试,手法简洁而透彻,音乐形象的表达准确而鲜明。穆索尔斯基对德彪西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
  1 写实和理想的统一。穆索尔斯基的创作带有写实主义的特征,他的作品通常聚焦于表现普通人真实的生活,他偏爱自然主义的、日常的、实在的甚至是丑陋的主题和形象。但他的创作目的并不是简单的、肤浅的模仿自然,穆索尔斯基认为不能仅用艺术来描绘物质美,通过音乐语言来投射作曲家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才是穆索尔斯基的艺术追求。“我的音乐是对人类语言的艺术再现,包括其中的最细微之处。”显然,穆索尔斯基希望的不是“真实中的音乐”而是“音乐中的真实”。这样的美学思想在德彪西手中得以发扬,德彪西强调音乐对于自然界的依赖,但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自然主义的模拟,而是音乐化的描绘。这时的音乐成了德彪西自我表现的新方式,不是自我感情的表现而是自我感官的表现。神秘的、朦胧的、梦幻的情绪印象成为德彪西音乐的特点,结构和主题被音响和音色所替代。在德彪西笔下,多彩而空灵的和声,细碎而灵动的节奏,飘逸而意味悠长的旋律构成了一幅幅充满光感,可以真切地用听觉就可以感受到的画面。
  穆索尔斯基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剧《包里斯戈都诺夫》和歌曲给德彪西非常深刻的印象。穆索尔斯基对于作曲的一些创新显然也影响着德彪西。穆索尔斯基对和声的运用大胆而富于创新精神,他的和弦结构常常是叛逆性的,通过对增三和弦的运用弱化和声的功能性,使调性的感觉变得模糊。穆索尔斯基并不按照西方传统作曲方法的要求进行创作,他不喜爱对一个主题动机用各种音乐手法予以发展的传统写法,他重视变化莫测的发展,注重从一个普通的音调里开发出新颖的变化发展。与德彪西相类似,穆索尔斯基喜爱用音乐语言对现实生活做画面式的描绘,这时,创作不再受到规则的束缚,而是作曲家的内心情绪的真实反映。
  穆索尔斯基的这些手法在当时是超前的。德彪西抓住了这些新颖,大胆的因素,并且继续予以发展。德彪西更加强调和声的色彩性,削弱功能性,把和声从规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这样他得到了更大量的和声色彩,他可以变换、对比、混合这些色彩,用这些闪烁着色彩的声音构筑他美妙的光感世界。
  2 造型与表情的统一。穆索尔斯基是一位擅长音乐造型与表情统一的大师,他在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中对展览会上的图画作全景式的描绘,从美学角度看,其音乐本身具有可感可触的影像。德彪西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曾与德彪西长期合作的法国女钢琴家玛格丽特隆就说过:“与其说德彪西的音乐是描绘了自然景色,不如说他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来刻画人的感情。”
  穆索尔斯基的《育儿室套曲》具有视觉性的现实场景的音乐描绘。从创作角度上来看,穆索尔斯基完全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进行构思,喜爱孩子的穆索尔斯基仔细观察孩子说话时语调上的变化,利用旋律、节奏、休止、力度的变化等音乐语言进行模仿,以传达孩子的疑虑、惊喜、兴奋等情绪。准确地说,这部作品更像是“孩子们的交谈”。德彪西给予穆索尔斯基的《育儿室套曲》高度评价,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个作品在造型与表情方面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由于对这部作品的欣赏,因而于1908年产生了《儿童园地》,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从一个宽容的父亲的角度来看待儿童的天地,成功地刻画了小孩子天真活泼的形象,富有情趣。在《木偶的步态舞》里,德彪西运用爵士乐的节奏,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一个摇摆走动的黑人木偶的感觉。
  
  (二)格里格的影响
  另一位对德彪西产生影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是格里格。格里格的音乐语言是十分个性化的,在审美上追求的是挪威式的质朴无华、淡而甘醇、情深意长的风格,即“运用古老的自然调式,特别是里第亚大调,带升高的四级音,各种功能的和弦之间的多样化混合,长固定音型,多方使用的持续音,强有力而尖锐的节奏处理……作品中多样化和声手法使他接近法国同时代人――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德彪西从格里格的作品中借鉴了很多和声手法,“从逻辑化、力度型的半音和声,到调式化、色彩型以及自由化、线条型的半音和声,表现了格里格的半音技法继承、创新、开拓未来的历史作用,对其后印象主义和声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德彪西在对民族乐派赞美的同时,也看到了民族乐派在运用民间音乐来发展专业创作上的一些弊病。德彪西正是在总结前人的教训的基础之上,最终开创了印象主义风格。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标题多以视觉性语言来表达音乐的内涵,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做各种暗示或略带含蓄的表露,从而给人留下视觉形象重于情感叙述的印象。“听觉的一视觉的”一直是德彪西的追求,用音乐来表现自然景物应该说是德彪西的所长。德彪西尽力从诗歌、绘画以及其他音乐家那里汲取养分、化为已有,再用带有法国民族气质的音乐加以表现。无疑,德彪西的实践是成功的,尽管他所表现的法国精神是不完全的,而且音乐中也明显地包含着其他民族文化的某些特点,但法国人民都尊称他为“法兰西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朱伯雄,世界美术史:第九卷[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7
  [2]高天明,日本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3]余虹,欧美象征主义诗歌赏析[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
  [4]查尔斯查德维克,象征主义[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

“印象主义”一词来源于绘画艺术。印象派绘画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是画家个人情绪的主观反映。印象主义音乐同样强调音乐是个人情绪的反映,印象主义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音响和音色。印象主义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文化形式具有一样的时代特征…

“印象主义”一词来源于绘画艺术。印象派绘画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是画家个人情绪的主观反映。印象主义音乐同样强调音乐是个人情绪的反映,印象主义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音响和音色。印象主义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文化形式具有一样的时代特征…

“印象主义”一词来源于绘画艺术。印象派绘画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是画家个人情绪的主观反映。印象主义音乐同样强调音乐是个人情绪的反映,印象主义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音响和音色。印象主义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文化形式具有一样的时代特征…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论相关文化因素对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14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5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