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伊夫·马莱克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交响性思维探索 ——以作品《光》和《为她的清唱剧》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18 18:44
  二十世纪电子音乐的横空出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其中包含了很多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品。它们打破传统器乐声乐写作的疆界成为新的艺术形式。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通过声音堆砌来组织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让我们眼花缭乱,听上去丰富多彩,变幻万千,但我们始终抓不住其深层次的组织逻辑核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探本朔源,是因为这些作品缺少了传统音乐中的逻辑关系和组织原则,这也恰恰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要不要在传统音乐中汲取其逻辑关系和组织原则并应用在电子音乐中去?伊夫·马莱克(lvo Malec)给出了我们答案。在他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传统音乐的某些组织逻辑在混合类电子音乐中所起到的支撑性的作用。伊夫·马莱克的“古典”音乐学习背景,使得他具有了夯实的传统作曲技法基础、作曲思维,使其在后期的电子音乐创作中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他“GRM”时期的创作也使他成为一位对声音具有敏锐“嗅觉”的作曲家;同时也使其在具体音乐、电子音乐创作中具有清晰的逻辑和敏捷的思维。本文针对伊夫·马莱克混合类电子音乐的创作,以探索其中的交响性思维为研究目的,在... 

【文章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伊夫·马莱克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交响性思维探索 ——以作品《光》和《为她的清唱剧》为例


一1作品《光》乐队布局及编制图

布局图,清唱剧,曲式结构,作品


haii?console??图1_2_2作品《为她的清唱剧》乐队布局图??乐队布局及技术说明:??女高音和竖琴的演奏家在演奏或者排练时,要随着节拍的指示进行演奏,注意乐器??与磁带之间的关系并做出自然的反应。其中,在演奏大厅内可以设置扬声器,所有扬声??器全部被音乐厅的中央调音台所控制。同样重要的是,调音台需要委托一位专门负责声??音控制的人,并且他可以给台上乐手一些手势提醒,指挥乐手18_20页的演奏。??这部作品在法国混合类电子音乐中,属于一部非常经典之作,在马莱克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早期也具有着鲜明的个人创作风格。不管是之前提到的演出样态、配器方式、还有??电子音乐在乐曲中所处的地位与所扮演的角色,在这部作品中都有非常深刻的体现。??三、两部作品结构解读??“音乐作品的结构称为曲式。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必当使某种丰实而有价值的乐思得??到准确、充分、完整的表达。”x为使得这首音乐作品在各个方面达到和实现这个艺术目??的

布局图,曲式结构,脉络,作品


haii?console??图1_2_2作品《为她的清唱剧》乐队布局图??乐队布局及技术说明:??女高音和竖琴的演奏家在演奏或者排练时,要随着节拍的指示进行演奏,注意乐器??与磁带之间的关系并做出自然的反应。其中,在演奏大厅内可以设置扬声器,所有扬声??器全部被音乐厅的中央调音台所控制。同样重要的是,调音台需要委托一位专门负责声??音控制的人,并且他可以给台上乐手一些手势提醒,指挥乐手18_20页的演奏。??这部作品在法国混合类电子音乐中,属于一部非常经典之作,在马莱克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早期也具有着鲜明的个人创作风格。不管是之前提到的演出样态、配器方式、还有??电子音乐在乐曲中所处的地位与所扮演的角色,在这部作品中都有非常深刻的体现。??三、两部作品结构解读??“音乐作品的结构称为曲式。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必当使某种丰实而有价值的乐思得??到准确、充分、完整的表达。”x为使得这首音乐作品在各个方面达到和实现这个艺术目??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混合类电子音乐中新音色与传统音色的“融合”——基于实例对其必要性、技法和层面的探讨[J]. 李秋筱.  音乐传播. 2017(02)
[2]与“对话”的对话——王西麟《喜剧的对话》的交响性解读[J]. 檀革胜.  人民音乐. 2011(05)
[3]20世纪协奏曲中交响性因素的渗透——兼及普罗科菲耶夫协奏曲中的交响性[J]. 杨正君.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1(01)
[4]“交响性”考辨[J]. 张少飞.  音乐创作. 2010(05)
[5]“多重结构”思维及其分析理论——陈怡《第二交响乐》结构分析[J]. 李涛.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02)
[6]声音对象与声音符号——论“幻听音乐”声音的理性感知与感性感知[J]. 关鹏.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0(02)
[7]《梦溪笔谈》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概览[J]. 潘天华.  镇江高专学报. 2009(04)
[8]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J]. 张小夫.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2(04)
[9]交响音乐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论交响乐思维的发展(一)[J]. 蒋祖馨.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1(04)

博士论文
[1]从时间到空间—论电子音乐空间映像的建构[D]. 王新宇.中央音乐学院 2017
[2]用音乐铸造的“悲剧精神”[D]. 雒鹏翔.中国音乐学院 2016
[3]电子音乐作品的“分层解读法”研究[D]. 周佼佼.中央音乐学院 2010
[4]陈怡交响乐作品中的“多重结构”解读[D]. 李涛.上海音乐学院 2010
[5]碰撞、对话与交融[D]. 张千一.上海音乐学院 2007

硕士论文
[1]通过对声音材料的剖析看作品《Riflessioni》与《Beyond》在创作思维上的共性与个性[D]. 张哲.中央音乐学院 2018
[2]人声与电声的交融[D]. 乔杨.中央音乐学院 2016
[3]论舞蹈节奏在表演中的重要性[D]. 王婧.北京舞蹈学院 2016
[4]对奥利维拉“混合类电子音乐”的分析与研究[D]. 金帆.中央音乐学院 2015
[5]《为她的清唱剧》与《时间魅力》[D]. 张超.中央音乐学院 2015
[6]理念与技术的交融[D]. 刘阳.中央音乐学院 2014
[7]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的运用研究[D]. 刘晓初.中央音乐学院 2013
[8]理念的渐进[D]. 关鹏.中央音乐学院 2004



本文编号:3503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3503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b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