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三色”析《二泉映月》

发布时间:2022-01-23 02:49
  <正>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的旋律调式,系由不同表现性能的徵、羽、宫三色"三音列"1连接而成;调性变化则靠屈调与扬调。2运用以上理论,顺着华彦钧的才华、毅力、憧憬与拼搏,剖析《二泉映月》优美流畅、大起大伏的乐曲,显示的是鲜活的华氏人生。他将绝响留在人间,自己却黯然西去!笔者曾行文分析过名曲《二泉映月》。3本文"旧话重提",主要是企图进一步探究,华彦钧是如何运用民族音乐中旋律调式的 

【文章来源】:音乐研究. 2018,(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三色论” (4) 与“屈调扬调”回眸
    (一) 汉族自古运用五声。
    (二) 可否认为, 我国自古是以宫、商、角、徵、羽五声为常规。
    (三) 三色“三音列”。
        1. 徵色“三音列”群。
        2. 羽色“三音列”群。
        3. 宫色“三音列”群。
宫色“do re mi”为音乐主题的分组变奏
    (一) “引子”用的是“sol mi re”的庄重的徵色, 这是作者进入角色前的一声平静而庄重的叹息。 (见谱例1)
    (二) 正曲
        1.A的音乐主题是“刚劲挺拔”的宫色。
        2.B主题的动机仍是宫色“三音列”“dore mi re do”的高八度再现。
        3.变A。
宫色为主, 三色俱融的《二泉映月》的展开
    (一) A1开路进入第二组的展开部。
    (二) 展开。
    (三) 变A2出现第一高潮。
    (四) A3后出现两方面变化。
    (五) 变A4出现最高潮。
伤心的结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制约传统音乐风格的“三色论”——“四度三音列”续论[J]. 刘正维.  中国音乐. 2014(01)
[2]“差之半音,失之千里”[J]. 刘正维.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0(01)
[3]崎岖的音线 坎坷的人生 《二泉映月》析[J]. 刘正维.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6(02)



本文编号:3603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3603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b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