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论斯仁那达米德音乐创作中的和声塑形

发布时间:2017-07-26 22:14

  本文关键词:论斯仁那达米德音乐创作中的和声塑形


  更多相关文章: 斯仁那达米德 蒙古族民歌 和声塑形


【摘要】:和声塑形是①“运用恰当的和声艺术手段来成功地塑造音乐形象,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它是赋予多声部音乐作品表现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纵观历史,每一次音乐风格上的重大变革基本上都是以和声为导火线的,如何用和声来塑造音乐形象(和声塑形),是作曲家们争相挖掘和创新的最前沿阵地。笔者认为,在具体的音乐创作中,无论运用传统和声技法还是现代和声技法,都离不开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曲家本人的审美情趣。在实际的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家无论采用何种和声艺术手段,只要能够运用到恰当的位置,能够成功的表达作曲家本人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并且能够与听者产生共鸣,这样的和声艺术手段就是运用准确和恰当的。归根到底,运用和声技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艺术形象的塑造服务的。此外,回顾中西音乐历史,放眼当今乐坛,无论是前人创作的永恒经典作品,还是当代国内外优秀的获奖作品,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作曲家一方面在注重创作技法的同时,另一方面不忘把创作的音乐作品深深地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使作品既富有时代性又体现民族性。一个民族的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宗教信仰、日常习俗、民族审美情趣等民族精神内涵会通过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各种题材、体裁形式完美的诠释出来,一部成功音乐作品除了有作曲技法作为支撑以外,更重要的核心或者说是“着力点”应该是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作曲技法是共性化的,而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却是更多得展现其个性化的因素,它是其作品具有特色的内在核心力。 作为蒙古族著名的当代作曲家斯仁那达米德老师,在作品中的创作理念就是以上述思想为基石的。目前国内研究斯仁那达米德作品的人日渐增多,而集中从和声的角度来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尚属空白。本文试以斯仁那达米德的《十二首蒙古族民歌主题钢琴曲》、蒙古民歌《十二生肖》主题大提琴变奏曲两部作品为载体,来探寻作曲家如何借鉴西方不同时期的和声手法来为蒙古族民歌塑造音乐形象。 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以形态学方法(音乐本体分析法)、对照式分析(和声材料在两部作品中的通用情况)等一系列研究方法来对“主题材料中的调式特色”、“和声材料的艺术表现力”、“和声进行的艺术表现力”、“音乐织体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调性转换的艺术表现力”等多个角度所体现出的和声技法及其艺术形象的塑造进行简要概括,力图揭示作曲家斯仁那达米德如何借鉴西方和声艺术手段与蒙古族民歌相结合的。
【关键词】:斯仁那达米德 蒙古族民歌 和声塑形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3
  • 引言13-16
  • 1 作曲家简介13-14
  • 2 作品简介14-16
  • 第1章 主题材料中的调式特色16-25
  • 1.1 单一调式16-20
  • 1.1.1 以巴尔虎“环绕音”三音列为框架的调式特色16-17
  • 1.1.2 以纯四度三音列为框架的调式特色17-20
  • 1.2 调式复合20-24
  • 1.2.1 以巴尔虎“环绕音”三音列为框架的调式特色20-21
  • 1.2.2 以纯四度三音列为框架的调式特色21-24
  • 小结24-25
  • 第2章 和声材料的艺术表现力25-57
  • 2.1 三度叠置和弦25-38
  • 2.1.1 三和弦25-30
  • 2.1.2 七和弦30-32
  • 2.1.3 九和弦32-33
  • 2.1.4 附加音和弦33-35
  • 2.1.5 复合和弦35-38
  • 2.2 非三度叠置和音的艺术表现力38-47
  • 2.2.1 四度叠置和弦38-39
  • 2.2.2 五度叠置和弦39-40
  • 2.2.3 二度和音40-44
  • 2.2.4 单层四度和音与单层五度和音并用44-46
  • 2.2.5 五声纵合性46-47
  • 2.3 和弦不同排列形态的艺术表现力47-50
  • 2.3.1 三度叠置和弦排列形态突出空五度音程47-48
  • 2.3.2 同一和弦音区间的转换48-50
  • 2.4 和弦外音的应用50-56
  • 2.4.1 弱和弦外音50-54
  • 2.4.2 强和弦外音54-56
  • 小结56-57
  • 第3章 和声进行中的艺术表现力57-78
  • 3.1 不同根音关系的和声进行57-62
  • 3.1.1 功能性和声进行57-59
  • 3.1.2 调式化和声进行59-62
  • 3.1.3 同中音调式交替和弦进行62
  • 3.2 同根音关系的和声进行62-64
  • 3.3 平行进行64-67
  • 3.3.1 并行于旋律的平行进行64-65
  • 3.3.2 线性化平行进行65-67
  • 3.4 和声节奏疏密式的和弦更替67-70
  • 3.4.1 宽疏型67-69
  • 3.4.2 紧凑型69-70
  • 3.5 多样化的终止式70-77
  • 3.5.1 传统终止式及其变体70-73
  • 3.5.2 其它终止式73-77
  • 小结77-78
  • 第4章 音乐织体的艺术表现力78-92
  • 4.1 和声音型化78-84
  • 4.1.1 节奏性音型78-81
  • 4.1.2 华彩性音型81-82
  • 4.1.3 曲调性音型82-84
  • 4.2 和声音型化与对位化84-87
  • 4.2.1 对比手法的运用84-86
  • 4.2.2 模仿手法的运用86-87
  • 4.3 持续因素87-91
  • 4.3.1 对蒙古族特色乐器潮尔的模仿87-88
  • 4.3.2 固定低音88-89
  • 4.3.3 固定节奏型89-90
  • 4.3.4 持续音90-91
  • 小结91-92
  • 第5章 调性转换的艺术表现力92-99
  • 5.1 通过共同和弦92-93
  • 5.1.1 前调自然音和弦等于后调自然音和弦92-93
  • 5.1.2 前调变化音和弦等于后调自然音和弦93
  • 5.2 模进转调93-95
  • 5.3 调性对置95-96
  • 5.3.1 横向调性对置95
  • 5.3.2 纵向调性对置95-96
  • 5.4 移调96-98
  • 小结98-99
  • 结语99-102
  • 参考文献102-105
  • 附录105-107
  • 致谢1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梁发勇;;传统性、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姚恒璐《五首钢琴前奏曲与赋格曲》中的多样化与多元化[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梁珂;;霍尔斯特《行星组曲》的和声手法初探[J];中国音乐;2010年04期

3 吴式锴;;和声——源于音乐、用于音乐(上)——教学实践点滴[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刘康华;;二十世纪和声的基本结构成分及其衍生的音高关系体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李吉提;;秦文琛《幽歌Ⅱ号》的音乐结构及其他——中国现代音乐分析随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萃;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玉峰;理查·施特劳斯22首艺术歌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2 王彩霞;沃尔夫冈·里姆早期钢琴作品的和声技法分析初探[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578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578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f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