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姜夔词调音乐的风雅品格

发布时间:2017-07-29 13:18

  本文关键词:姜夔词调音乐的风雅品格


  更多相关文章: 姜夔 词调音乐 风雅 白石道人歌曲


【摘要】:姜夔词调音乐作品总体上表现出融雅济俗、化俗为雅的风雅艺术风貌,于此称之为风雅品格。南宋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其时主流的宋学思想,是其风雅品格形成的思想文化源头,原因在于南宋复雅思潮对姜夔词调音乐的风雅品格起到了促成和推动的作用,以及宋学思想对其词调音乐创作给以了重要启示。姜夔在其乐论代表作《大乐议》及其词调音乐作品的词前小序上,突出表达了其风雅音乐观。在其词调音乐的具体创作中,,这种风雅音乐观则表现在其词调音乐作品集《白石道人歌曲》的曲调安排和词韵创作上。 《白石道人歌曲》曲调的风雅品格追求分别呈现为其词调音乐的曲调结构、调式布局以及旋律进行三方面的雅化,其中,曲调结构的雅化是将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灵活运用于其词调音乐作品之中,使用了严中有变的“换头”手法、追求一致的“合尾”手法,以及逻辑严密的乐句串联手段,以达到“严而有变,变而呼应”的雅化效果。调式布局的雅化具体表现为“起调毕曲”的守调观念和规范化的调式落音,用以完善作品的调式统一性,呈现出鲜明的风雅音乐观。旋律进行的雅化则具体表现为将雅乐音阶融入俗乐创作之中,并在作曲过程中将级进与跳进两种旋律进行手法完美糅合,以突出“融雅济俗”的风雅品格特征。《白石道人歌曲》词韵的风雅品格追求分别表现在其融情于景的创作方式和其唱腔与文辞的谐和处理上。其融情于景的创作方式主要呈现为以姜白石“四种高妙”意境论为理论支持的“以诗入词”、“虚处传神”的艺术手法上。其唱腔与文辞的谐和处理则表现为对固有创作方式“倚声填词”的理性突破和对去声字的雅化处理上,即注重字调与音律的结合,使其作品的音乐性与文学性互为表里。 姜夔词调音乐的风雅品格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其流脉极为深远,自南宋中末期至晚清时期,都可称为“姜夔的时期”。他将词调音乐从“凡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俚俗地位,提升至“风雅兴寄”的正统派别,后世张炎、王沂孙、朱彝尊、汪森等词曲作家,皆沿袭其艺术造诣。
【关键词】:姜夔 词调音乐 风雅 白石道人歌曲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7
  • 引言7-15
  • 第一章 姜夔词调音乐风雅品格的文化因缘15-26
  • 一、宋学思想对姜夔风雅品格的影响15-20
  • (一)南宋复雅思潮对其风雅品格的促动16-18
  • (二)宋学思想对其风雅品格的启示18-20
  • 二、姜夔乐论投射出的风雅音乐观20-26
  • (一)《大乐议》张扬的风雅音乐观20-23
  • (二)姜夔“词前小序”阐明的风雅音乐观23-26
  • 第二章 《白石道人歌曲》曲调的风雅品格追求26-42
  • 一、曲调结构的雅化26-34
  • (一)严中有变的“换头”手法26-30
  • (二)追求一致的“合尾”手法30-31
  • (三)逻辑紧密的乐句串联31-34
  • 二、调式布局的雅化34-37
  • 三、旋律进行的雅化37-42
  • (一)“级进”与“跳进”的佳妙糅合38-40
  • (二)变徵音的巧妙运用40-42
  • 第三章 《白石道人歌曲》词韵的风雅品格追求42-51
  • 一、融情于景的创作方式42-46
  • (一)“四种高妙”的词品意境42-44
  • (二)以诗入词、虚处传神的艺术手法44-46
  • 二、唱腔与文辞的谐和处理46-51
  • (一)“倚声填词”的理性突破47-48
  • (二)去声字的雅化处理48-51
  • 第四章 姜夔词调音乐风雅品格的流脉51-55
  • 一、风雅品格的后世传承51-53
  • 二、风雅品格的历史意义53-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8
  • 致谢58-59
  • 个人简历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畅;;管窥姜白石自度曲的音乐特征[J];大众文艺;2011年22期

2 李冬红;宋词题序略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3 赵志华,薄克礼;从《白石道人歌曲》看词的审音用字[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4 周进芳;“意格”管窥——兼论姜夔对诗学范畴的贡献[J];江汉论坛;2002年10期

5 李连生;从《白石道人歌曲》旁谱论词乐与词律之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6 陶尔夫;论姜白石词:音乐与歌词[J];文学评论;1995年06期

7 周茜;;白石、梦窗词的异同与晚宋词风的嬗变[J];学术月刊;2006年08期



本文编号:589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589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8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