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论调式和声体系的现代风格

发布时间:2017-08-06 13:08

  本文关键词:论调式和声体系的现代风格


  更多相关文章: 调式和声 五声性序列 十二音技法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在文化上就会带有多样的民族化特征。不同民族在音乐中所使用的调式结构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的。早在我国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中记载,古人用五度相生、三分损益法来计算和求取宫、徵、商、羽、角五音的音律,依照特定的规律和音律之间的关系,将五音进行排列,从而确立了五声调式。随着历史发展,五声调式体系中,对于其多声部的运用也在由简到繁。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就已有和声因素,但那些和声手法基本上是借鉴欧洲大小调体系的和声功能序进的方法。而中国作曲家所创作的旋律是五声性音调,欧洲的和声方法与我国五声性旋律之间存在着风格上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的作曲家们不断地探索着和声与旋律风格协调统一的各种方法。其和声的运用、编排也比较繁复、多样。而我们所能与之应用的和声,都是欧洲和声体系下的传统和声模式。所以,构成属于五声调式体系的、更具完善的调式和声,是本论文讨论的重点。调式和声与传统和声的融合主要关乎于五声调式的五声性序列的研讨,以及与近现代新的和声体系及十二音技法和无调性技法的结合等几个方面,从而使五声性调式和声体系可以中西结合,构建成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民族化的和声体系。
【关键词】:调式和声 五声性序列 十二音技法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1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引言8-9
  • 一、调式和声体系的理论来源9-15
  • 1.1 调式和声体系的音阶结构9-12
  • 1.1.1 五声音阶的产生9
  • 1.1.2 五声音阶中的音程关系9-10
  • 1.1.3 五声音阶中的音列关系10-11
  • 1.1.4 五声音阶中偏音的进入和使用11-12
  • 1.2 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特点12-14
  • 1.2.1 五声性调式的和弦结构12-13
  • 1.2.2 五声性调式的和声功能13-14
  • 1.3 五声性调式巩固调性及明确调式的手法14
  • 1.4 五声性调式的双重性14-15
  • 二、调式和声体系的发展15-22
  • 2.1 20 世纪初期,对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的研究与使用方法15
  • 2.2 50 年代中期,苏联的和声体系对我国的影响15-16
  • 2.3 20 世纪末,民族五声调式的成果16-17
  • 2.4 在调式和声理论指导下所产生的成果17-22
  • 2.4.1 《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17-20
  • 2.4.2 交响诗《黄鹤的故事》施咏康20
  • 2.4.3 交响诗《嘎达梅林》辛沪光20-21
  • 2.4.4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21-22
  • 三、调式和声体系与传统和声的联系22-30
  • 3.1 传统和声的功能性对调式和声的影响22-24
  • 3.2 从三度叠置和弦到非三度和弦的过渡24-26
  • 3.3 变和弦在五声调式中的运用26
  • 3.4 五声调式的和声转调方法26-27
  • 3.5 五声性调式的复合和弦结构与运用27-28
  • 3.5.1 四、五度关系和弦的复合27
  • 3.5.2 二度关系和弦的复合27
  • 3.5.3 三度关系和弦的复合27-28
  • 3.6 五声调式线性结构的和声方法28-30
  • 3.6.1 同向的线性运动28
  • 3.6.2 反向的线性运动28-29
  • 3.6.3 斜向的线性运动29-30
  • 四、调式和声体系与近现代和声的结合30-45
  • 4.1 五声调式与五声调式的序列性30-32
  • 4.2 五声调式与十二音技法的结合32-34
  • 4.3 五声调式与无调性和声的结合34-36
  • 4.4 民族调式与现代技法结合的成果36-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后记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建国;;论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在京剧音乐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07年12期

2 沈建国;;论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在京剧音乐中的运用[J];戏曲艺术;2008年02期

3 邵良柱;;民族调式和声在高师和声教学中的融合研究(二)[J];大众文艺;2012年19期

4 张梅丽;;对调式和声的功能、色彩与力度性的再认识[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黎英海;《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序[J];人民音乐;2004年10期

6 樊祖荫;线性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五[J];音乐研究;2003年02期

7 赖登明;;解析郭祖荣五声性调式和声[J];中国音乐;2010年04期

8 刘康华;一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重要论著——评樊祖荫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J];音乐研究;2005年03期

9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J];音乐研究;2010年04期

10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技法研究——以中国当代作品为例[J];音乐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曹弘扬;论调式和声体系的现代风格[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2 沈建军;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风格特征及成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贝;五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教材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彭勇军;黎英海民族调式和声理论与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南;建国初期民族调式和声探索的成果[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6 朱静宁;音乐调式稳定性期待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贺志强;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自动配置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29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629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0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