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论板胡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发布时间:2017-08-08 03:13

  本文关键词:论板胡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更多相关文章: 板胡 板胡教学 因材施教


【摘要】:板胡作为中国民族器乐中的主要拉弦乐器之一,有着近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社会演出实践,为民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和无以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族音乐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板胡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以张长城、刘明源、原野、闫绍一、等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为代表,再到八十年代至今以李恒、赵国良的几代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的不懈努力下,又赋予了板胡新的内容和生命内涵,从《秦腔牌子曲》、《喜洋洋》、《河北花梆子》、《河南梆子腔》、《山东小曲》、《春城节日》、等名曲佳作再到《秦川行》、《蓝桥》、《汾水请》、《远望》等为代表的大量优秀经典板胡独奏、协奏等作品应运而生并广为流传,凝聚板胡精品倍出的同时赋予了板胡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更加丰富的表现力,从传统民间乐曲到表现力更强的独奏、协奏作品,板胡来到了八十年代后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伴随时代的变迁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板胡在焕发其本身魅力的同时已由简单的伴奏乐器,演变为自成体系,融独奏、协奏、伴奏等为一身的民族弓弦类乐器之一。 作为一名烟台大学艺术学院的板胡专业教师,我感到,在继承、发展板胡事业,培养板胡专业人才,搞好教学方面的责任十分重大,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板胡事业,我认为,重点应放在教学上,在教学中求继承,在教学中求发展。 在六年多的教学实践中,经不断总结、研究、探索板胡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最终得出结论,那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才是搞好板胡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也正是此论文要论述的核心问题和要阐明的观点,其目的就是进一步强调板胡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并达到运用于教学,指导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针对学生在性格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入学时水平参差不齐,如基础差、弓法不规范、指法不正确、音不准和普遍存在对音乐理解不够,乐感不好及技术不过关,演奏能力不强等问题,制定教学计划,采取“个性—共性—个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个性—共性—个性”的教学过程也是因材施教的过程。 所说“个性—共性—个性”中的第一个“个性”是指学生在性格、方法、程度、音乐感觉、音乐素养、演奏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共性”就是要先从基本功训练开始,建立一整套训练体系,使学生具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放松的演奏方法,在音乐理解、音乐素养、诠释乐曲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高度;第二个“个性”就是使学生在掌握了正确的、科学的演奏方法和对音乐理解、音乐素养、诠释乐曲等方面都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提高演奏能力演奏出其对音乐的理解、独有的音乐风格。 实践证明,板胡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是非常正确的,通过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年来,在现有在校学生中,先后有多名学生在省内外各类大赛中获奖,毕业学生中已有学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板胡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板胡专业,有的考入省级、地级等专业乐团、剧团,还有的毕业后考入高中担任教师等。 板胡的教学只有遵循科学、规范、系统的教学原则,沿着严谨求真的务实探索之路,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教法,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才是提高板胡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板胡 板胡教学 因材施教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32.22-4;G642.4
【目录】:
  • 摘要4-7
  • 引言7-9
  • 一、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前提9-10
  • 1. 通过观察,掌握学生在性格方面的不同特点,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9
  • 2. 通过测试,掌握学生的基础状况和特点,为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依据9-10
  •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使之达到“共性”10-14
  • 1. 针对学生在性格、音乐理解和音乐素养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差异,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10-11
  • 2. 针对基础较差学生进行个体教学,有针对性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为之建立属于自己的训练法11-14
  • 结论14-15
  • 参考文献1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兴华;;我国拉弦乐器的产生和演变[J];乐器;1981年06期

2 司松林;;豫剧板胡和器乐板胡之浅谈[J];乐器;2006年08期



本文编号:637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637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b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