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声乐女歌唱家步履追踪

发布时间:2017-08-24 00:42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声乐女歌唱家步履追踪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声乐 女性歌唱家 社会影响 分析思考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坎坷历程,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纵观其发展轨迹可以看出,自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几乎每一个10年中国的民族声乐文化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本文主要以改革开放以后,以每个时期的重要民族声乐女歌唱家为主线,贯穿于历史当中,她们已经成为中国民族声乐的代表人物,体现出我国独具—格的民族声乐文化,对她们的演唱风格进行客观和理性的梳理,这将是一个很有趣的声乐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时期进行阐述,对每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演唱风格、所演唱作品以及对中国民族声乐的贡献做一下详细的描述。以历史时期为轴,勾勒出中国女性在中国民族声乐领域里不一样的宏伟蓝图。论文中特别关注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但又是非常特殊的转型时期。期间,艺术领域既面临着“十年文革”结束带来的陈旧、保守等左倾思潮的余震;又面临着改革开放初期,新的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 绪论,阐述本选题研究的缘起,现有研究基础,对当前有关的研究动态做一个综述,概述与本文有关的现有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中国艺术领域在沉睡了几十年之后,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蓄势待发。中国声乐歌唱家李谷一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声乐的演唱风格,她的演唱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非议。在此,将对她的演唱风格、演唱作品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第二部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当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快速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歌剧艺术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期间,涌现出了一批如彭丽媛、万山红、黄华丽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中彭丽媛在《党的女儿》、《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等多部歌剧中都有出色的表现。她将戏曲、民族、美声扩展结合,开辟了一个更新、更宽的艺术层面。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她塑造的英雄形象和演唱过的艺术作品,总是能给人更新鲜、更深刻、更具情不自禁的感染力量而长久在人心头萦绕,也正因此,常常出现一个有趣的艺术现象,众多崇拜者大多沿着她的表演路线而行,但常常很少有人能超越她! 第三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民族传统和现代时尚的结合成为当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追求的风向标。以宋祖英等一批女性声乐歌唱家为代表的出现,成为中国“新民歌”的审美符号。她们摒弃所谓美声唱法“垫底”的种种束缚,唱出中国民歌唱法的甜美、自然的美丽声线。显然,宋祖英的嗓音成为新时期国家话语的优质发声器,她独特的声音气质将郭兰英、彭丽媛式的“宏大叙事”之音与邓丽君、李谷一式的充满旧上海的“粉色柔情”之音加以高度整合,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折中。2002年后,宋祖英先.后举办了“悉尼个人独唱音乐会”、“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以及“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独唱音乐会”、“台湾小巨蛋音乐会”,是第一个将中国民歌推向世界的代表人物。 第四部分:21世纪,一个新的声音再次出现,从此颠覆了中国声乐界几十年来的传统观念,打破了唱法的划分,自由的游走于中国民族歌曲和西方歌剧之间,她就是中西合璧的夜莺——吴碧霞,她的声音引领了未来歌唱的发展方向。 当今,中国的民族声乐呈现出争芳斗艳、百花齐放的多元态势,一批年轻漂亮、有实力的歌手脱颖而出,以总政歌舞团的雷佳和80后的新领军人物常思思为代表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
【关键词】:民族声乐 女性歌唱家 社会影响 分析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4
  • (一) 研究缘起11
  • (二) 研究基础11-12
  • (三) 研究方法12
  • (四) 研究意义12-14
  • 一、民族声乐女歌唱家步履追踪之一——李谷一14-23
  • (一) 改革开放对民族声乐的推动14-15
  • (二) 歌坛常青树——李谷一15-20
  • (三) 李谷一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贡献20-21
  • (四) 李谷一歌唱艺术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启示21-23
  • 二、民族声乐女歌唱家步履追踪之二——为歌剧而生,高贵典雅——彭丽媛23-38
  • (一) 彭丽媛简介23-24
  • (二) 彭丽媛的演唱风格24-36
  • (三) 彭丽媛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贡献36-38
  • 三、民族声乐女歌唱家步履追踪之三——东方茉莉——宋祖英38-43
  • (一) 东方茉莉——宋祖英38
  • (二) 宋祖英的演唱风格及贡献38-43
  • 1、民族神韵融合时尚38-40
  • 2、表演风格民族韵味融入流行40-43
  • 四、民族声乐女歌唱家步履追踪之四——东方夜莺——吴碧霞43-47
  • (一) 东方夜莺吴碧霞43-44
  • (二) 吴碧霞演唱风格及贡献44-47
  • 五、民族声乐女歌唱家步履追踪之五——清新时尚——雷佳等47-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6
  • 致谢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有成,陈万;试论气质类型与歌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付莉;;浅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S1期

3 方元务,张继延;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启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潘孝琪;播种诗情的旅程——读白榕散文集《花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李道先,侯曙芳;试论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吕茵;陈茜;;轻声唱法对花腔演唱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丁鹏;;《琵琶行》“弱美”风格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8 康国晶;;“松”与“紧”的辩证关系在歌唱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9 刘洪巨;;论声乐表演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尹俊燕;;语文教育中悲剧艺术的审美学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军;;多彩的旋律——论音乐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2 涂怡岚;;论周小燕声乐教学整体观的形成和确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3 封平华;;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何审美化教学[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阴元铮;;艺术治疗的发生机制初探[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邢存华;;发掘音乐母语教育资源,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对音乐母语教育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杨海林;;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创新——论音乐高考中的声乐教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黄先文;张刃;;歌唱音乐治疗[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玉兰;;浅思档案与文化传承[A];档案管理与利用——方法 技术 实践[C];2013年

9 解鸿雁;王健英;;气质类型与歌唱学习行为评价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夏菲;;略论声乐表演中影响想象与情感的心理因素及其培养[A];第四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艳玲;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与计算机作曲思维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燕飞;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对新音响的探索与实践[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赵玉洁;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杨斌;健身健美体育:女性身体美的理性回归[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8 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唱歌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敏;走向生命观照的美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建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曹海萍;改革开放以来女中音声乐文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正梅;20世纪50--80年代中韩钢琴作品创作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卓;借鉴、融通及其它——中西花腔女高音演唱艺术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方淋淋;从音乐社会学角度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廖婷;王中山筝乐艺术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左桂龙;正确的嗓音训练对嗓音疾病治疗的探索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28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728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c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