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视唱练耳教学中听觉训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00:15

  本文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中听觉训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视唱练耳 音乐听觉 听觉训练


【摘要】:音乐是用来表达人类情感的语言,而听觉在音乐的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视唱练耳是一门技术理论课程和音乐专业入门学习的训练课程,受到了音乐教育工作者重视,它是基础课程却也是最关键的,发展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进行培养。视唱练耳教学则是人们认识、掌握和使用音乐的一种工具,它是一门涉及到培养学生读谱、音高听辨、视唱、节奏和旋律的把握和对音阶调式调性的形成,以及在对乐曲的风格体会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所以想要更好地进行其他音乐课程的学习,就必须在视唱练耳这门基础课程上接受严格而规范的训练,这是一个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而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视唱练耳教学中听觉的训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须以听觉为主线,结合教学中的理论概念,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篇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来将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听觉训练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部分:阐述视唱练耳的基本概念,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以及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它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音乐听觉进行研究,音乐听觉的定义、与听觉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它的培养目标,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它与视唱练耳教学的联系。第三部分:从心理学方向出发,阐述了在音乐听觉过程中的心理研究,什么是心理学,它对音乐听觉起到的作用,以及与音乐听觉的感知、记忆、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部分:论文的主体部分,听觉训练的实施过程,对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听觉训练做了详细的研究,从单音听觉、和声听觉、和弦听觉、节奏听觉、旋律听觉、二声部以及三声部的训练、调式调性的训练,视唱时听觉的预感,以及怎样培养内心听觉等,结合了具体的谱例分析,在实际的教学中对这些方法和训练的意义进行总结和论述,从实践中概括出一套自认为有效而较为完整的训练方法。 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音乐学科,它所包含的听觉训练体系在不断的发展,所以寻求好的教学方法,并将它真正运用到音乐教育实践中去是非常重要的。视唱练耳学科的特殊性充分说明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语言环境是音乐语言训练的需要,视唱练耳教学须以科学的思维去指导,以实践为核心去改革,本文根据音乐主体的理论方面,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音乐听觉训练的方法,研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听觉能力的途径,以便能更好的达到视唱练耳教学目的,也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去巩固和掌握自身的音乐知识。
【关键词】:视唱练耳 音乐听觉 听觉训练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3.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2
  • 第一章 视唱练耳概述12-22
  • 1.1 基本概念12-14
  • 1.1.1 教学过程13-14
  • 1.2 教学模式研究14-22
  • 1.2.1 发展趋势17-22
  • 第二章 音乐听觉22-26
  • 2.1 音乐听觉的定义22-24
  • 2.2 音乐听觉的培养目标24-26
  • 第三章 音乐听觉的心理研究26-36
  • 3.1 音乐听觉过程的心理研究26-32
  • 3.2 音乐心理与音乐听觉的感知32-33
  • 3.3 音乐心理与音乐听觉的记忆33
  • 3.4 音乐心理与音乐听觉的思维33-36
  • 第四章 听觉训练的实施过程36-64
  • 4.1 单音36-37
  • 4.2 音程37-42
  • 4.3 和弦42-46
  • 4.4 节奏46-48
  • 4.5 旋律48-51
  • 4.6 二声部51-52
  • 4.7 三声部52-56
  • 4.8 调式调性56-57
  • 4.9 内心听觉57-61
  • 4.9.1 内心听觉的“四大要素”58-59
  • 4.9.2 内心听觉在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中的运用59-61
  • 4.10 视唱时听觉的预感61-64
  • 结语64-66
  • 参考文献66-68
  • 附录(文献综述)68-69
  • 后记69-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美兰;;视唱练耳训练法[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旭;谈视唱练耳内心听觉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晓瑜;视唱练耳教学中听觉培养模式的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794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794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5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