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陈歌辛流行歌曲创作初探

发布时间:2017-09-05 18:04

  本文关键词:陈歌辛流行歌曲创作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陈歌辛 海派文化 流行歌曲 创作特色


【摘要】:上海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于近代缔造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陈歌辛创作的流行歌曲便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或描摹爱情,或咏物抒怀,或极具讽刺性,题材丰富。歌曲大都采用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有些歌曲采用了富于特色的交谊舞曲风,有些歌曲则突出了流行歌曲的艺术歌曲化,许多作品不仅在当时流传广泛,而且以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影响至今。
【作者单位】: 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陈歌辛 海派文化 流行歌曲 创作特色
【分类号】:J614
【正文快照】: 上海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于近代缔造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开埠以后形成的近代上海不仅是‘中国内的西洋’,而且是通过中国社会与西洋文明的对立、争夺、融合,形成既不是‘传统中国’也不是西洋的独自的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过程,古厮忠夫先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洪芳怡;;玫瑰蔷薇同根生:1940年代上海流行歌曲中的三朵“花”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殷玮;;《凯利帮真史》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张字;;美国黑人女性双重身份的寻回——论《紫颜色》主人公的觉醒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5 魏婷;;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剪影——试析纳丁·戈迪默的《权宜之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6 郑莉;;文学与历史的互动——玛格丽特·劳伦斯马纳瓦卡小说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骆萍;;翻译与对外汉语——一种后殖民视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卢悦宁;;浅析后殖民理论在库切《青春》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9 和建伟;;远古时代的身份焦虑——《摩诃婆罗多》的主题研究[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10 吴琴华;;德拉诺船长的“面纱”——解读《贝尼托·切雷诺》中的后殖民话语[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菁菁;;麦尔维尔中篇小说《贝尼托·塞雷诺》中的主仆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黄启峰;;地景 记忆 权力——郭松h∷档奶ū笔樾囱芯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清;;《唐纳德·杜克》中对东方主义的抵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陈瑛;;“东方主义”与“西方”话语权力——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反思[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8 余佳丽;;上海电影院宣传营销今昔与国际视野[A];都市文化研究(第9辑)——文学艺术之城[C];2013年

9 余佳丽;;20世纪初上海近代娱乐业的起步与发展[A];都市文化研究(第11辑)——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观念[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晶;跨越文字与影像的疆界[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亚斌;藏族当代汉语诗歌:本土经验的现代表达[D];兰州大学;2011年

8 董琼华;社会转型中的认知范式与价值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孟宪华;追寻、僭越与迷失[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詹秀伟;对托马斯·品钦《葡萄园》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兰州大学;2010年

5 丁栋;后殖民语境下的J.M.库切小说主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麻淑涛;来自加勒比的普世情怀[D];吉林师范大学;2008年

7 孟思聪;从情感视角对《柏油孩子》中男女主人公文化身份困境的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雪梦;西方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描写[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姚海燕;流行音乐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馥玫;20世纪初上海商业美术环境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学钧;李伯元的“艳榜三科”——佚文与传记[J];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01期

2 陈浩望;写过《桃花江》的作曲家黎锦晖[J];炎黄春秋;1998年02期

3 宫洁民;30年代电影童星张帆[J];炎黄春秋;2002年12期

4 陈勇;“灰色”歌曲与黎锦晖先生[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S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光;;海派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上海的国际竞争力[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李家珉;;“世博会与海派文化的张力”研讨会简讯[J];探索与争鸣;2009年07期

3 信芳;;海风最潇洒 海浪美如花——《海派文化丛书》面世[J];上海采风;2010年07期

4 陈犀禾;;论海派文化和电影的第二期发展(提纲)[J];电影新作;2003年02期

5 徐福生;漫议海派文化[J];党政论坛;2003年01期

6 陈丽丽,陈国权;以筹办“世博”为契机塑造上海海派文化和城市艺术新形象[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06期

7 杨剑龙;;拓展海派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几个因素[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滕志刚;;上海城市文明中的海派文化底蕴[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童潇;;海派文化发展的空间演进与战略展望[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陈云发;;构建当代新海派文化[J];世纪;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锡樵;;简论海派文化和海派商业文化[A];海派商业文化论文集[C];1995年

2 周光凡;;20世纪90年代以前上海城市精神的缘起和流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是作者为文汇出版社出版的《海派文化丛书》所作的总序 李伦新;海派文化姓“海”[N];文汇报;2007年

2 傅小平;“海派文化”不仅仅是怀旧[N];文学报;2007年

3 杨斌华;关注海派文化的当下性[N];中华读书报;2013年

4 记者 胡言午;上海学者探讨海派文化形成之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记者 陈丹凤 实习生 王立;重振海派文化瓶颈在哪?[N];组织人事报;2008年

6 苏秉公 上海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理事长、原卢湾区委副书记;中西合璧“养”出海派文化[N];上海科技报;2009年

7 瞿世镜 上海社科院终身教授;发扬海派文化 建设创新城市[N];上海科技报;2009年

8 上海大学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张童心;海派文化与春申文化探析[N];文汇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司晋丽;奉献海派文化 展现中国气质[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卢山;打造“冀东海派文化” 展现新唐山神韵[N];唐山劳动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游溪;“孤岛”气候与海派气质[D];上海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晓波;《申江服务导报》对海派文化的传播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刘安明;关于上海海派文化与住宅区设计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朱文佳;电视晨间节目与海派文化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傅瑜;王安忆《长恨歌》英译本中海派文化的重现[D];复旦大学;2012年

5 徐佳仪;上海三十年代都市新民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袁妙丽;海派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99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799457.html

上一篇:鲜花映彩虹  
下一篇:论音乐的潜能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7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