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天津时调主要曲牌【靠山调】与民歌曲牌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09:40

  本文关键词:天津时调主要曲牌【靠山调】与民歌曲牌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时调 【靠山调】 天津时调 民歌曲牌 音乐发展沿革


【摘要】:天津时调作为天津曲艺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于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时调采用天津方言演唱,由其基本曲调【靠山调】反复加数子构成,伴奏乐器通常使用四胡、笙、大三弦、琵琶和大提琴,并根据不同的情感需求,采用独奏或是齐奏的方式表演。 天津时调的经久不衰,与其主要曲牌【靠山调】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关系,通过搜集现有天津时调主要曲牌【靠山调】以及相关的民歌曲牌的资料,并分析乐谱,从而进一步找到天津时调与民歌曲牌之间的关系,最终整理出天津时调主要曲牌【靠山调】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证明了其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同时,上述研究也将为【靠山调】和天津时调的改革提供一些新的素材,有利于艺术家对其进行“新【靠山调】”的创编,对天津时调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也是研究本课题的意义所在。 本文采用了归纳法、对比法、音乐本体分析法,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天津时调的历史,并且对具体音乐本体展开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到天津时调主要曲牌【靠山调】音乐与民歌曲牌之间的具体关系;同时采用了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法,到实地进行采风,深入内部进一步学习、进而对天津时调发展的整个过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文章将分为五部分进行详细论述,前两章分别介绍了笔者选择这一题目的初衷和意义,并对时调和天津时调进行概述,归纳概括了天津时调的总体特征,包括基本形式、伴奏乐器、题材、演唱特点,主要曲牌及其特点,代表人物等。而本文的重点篇章第三和第四章则是主要论述天津时调基本曲牌【靠山调】的名称由来,并且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同一作品的变化总结【靠山调】的发展轨迹;通过分析对比时调与民歌采用的曲牌的特点,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最后一章中,笔者对于天津时调今后发展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想法与建议,希望这一优秀地方曲艺形式能够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时调 【靠山调】 天津时调 民歌曲牌 音乐发展沿革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
  • 1.2 课题研究现状9-13
  • 1.3 本章小结13-14
  • 第2章 时调和天津时调14-23
  • 2.1 时调概述14-16
  • 2.2 天津时调的名称由来及历史简述16-22
  • 2.3 本章小结22-23
  • 第3章 天津时调总体特征23-31
  • 3.1 基本形式23
  • 3.2 天津时调主要曲牌及其特点23-27
  • 3.3 天津时调题材类型27
  • 3.4 唱腔与板式27-28
  • 3.5 【靠山调】调式28
  • 3.6 伴奏乐器、演出形式与场所28-29
  • 3.7 本章小结29-31
  • 第4章 天津时调曲牌【靠山调】与民歌曲牌的联系31-39
  • 4.1 【靠山调】音乐主要发展轨迹31-33
  • 4.2 【靠山调】历史追溯33-35
  • 4.3 以【剪靛花】为例分析其与【靠山调】的联系35-38
  • 4.4 本章小结38-39
  • 第5章 天津时调的发展39-48
  • 5.1 天津时调的改革39-41
  • 5.2 天津时调新创作41-46
  • 5.3 本章小结46-48
  • 结论48-50
  • 参考文献50-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2-53
  • 致谢53-54
  • 作者简介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荣新;;论明清时调小曲的渊源与发展——以“凤阳花鼓戏”的生成为研究个案[J];北方论丛;2007年03期

2 黄霖;李秋菊;;清末民初时调研究现状概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04期

3 安保勇;;我喜爱的王毓宝与天津时调[J];曲艺;2009年04期

4 于学洪;天津时调音乐[J];中国音乐;1987年04期

5 贾立青;天津时调音乐面向21世纪刍议[J];中国音乐;1998年03期

6 康玲;蔡际洲;;【剪靛花】的地理分布——【剪靛花】歌系研究之二[J];中国音乐;2007年02期

7 康玲;蔡际洲;;[剪靛花]的流变——[剪靛花]歌系研究之三[J];中国音乐;2008年01期

8 柏互玖;;冀中地区《剪靛花》同宗现象的解读[J];民族音乐;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813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813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d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