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贵州黎平侗族河歌传承的教育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09:05

  本文关键词:贵州黎平侗族河歌传承的教育功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侗族河歌 教育功能 文化传承 行歌坐夜


【摘要】: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人的历史、生产、生活、社会习俗、伦理道德的传承都是通过侗歌来完成的。在他们看来侗歌不仅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时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他们常常通过歌唱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对理想的憧憬、对幸福的向往;通过歌唱阐释对生活的体悟、对社会的理解、对自然的认证;通过歌唱述说民族的历史、表达个人的感情、欢迎宾朋的光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创作了无数的歌谣作品,并形成了独特的侗歌理论。 在湘黔桂交界地带,侗乡方圆数百里,山水相连。贵州省黎平县是我国著名的侗乡,侗歌种类很多,最著名的当然是侗族大歌。而在黎平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龙额寨外唱河歌”。龙额乡作为中国“河歌艺术之乡”,为世人所知,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每年在龙额侗寨举办“河歌艺术节”之后,吸引了更多的侗族河歌的爱好者。侗族河边歌作为龙额侗寨传统文化的精髓,既反映了龙额人居住在河边的特点,又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青年男女寻求伴侣的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侗族河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的精髓,又经过发展创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河歌是龙额人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之下,侗族河歌的传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村寨的年长者依然对河歌保有浓厚的兴趣,村寨的年轻人虽然也表现出对河歌的向往,却也因无暇顾及而表示无奈。 本研究通过对侗族河歌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对贵州省黎平县龙额村进行田野考察,发现侗族河歌在侗族人的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进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教育功能是由教育要素及其结构所决定的,因此本研究对侗族河歌的传承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在龙额人的日常生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与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侗族河歌传承的系统,这个系统是龙额侗族村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歌的教育功能就是在这个社会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侗族河歌的教育功能的实现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就是龙额青年与同辈的社会交往。主要表现在龙额人少年和青年时期学唱河歌、与同伴练习河歌,青年之间进行寨际对歌,特别是青年男女行歌坐月时的场景。
【关键词】:侗族河歌 教育功能 文化传承 行歌坐夜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0-05;J60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导论8-17
  • (一) 问题的提出8-9
  • (二) 相关概念界定9-12
  • (三) 文献综述12-15
  • (四) 研究方法15-17
  • 一、田野视角下的侗族河歌17-25
  • (一) 侗族民间歌曲的分类17
  • (二) 侗族河歌的内涵17-18
  • (三) 侗族河歌的特点18-22
  • (四) 侗族河歌的起源22-25
  • 二、贵州黎平侗族河歌教育功能的内涵25-29
  • (一)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生产生活中的交互作用25-26
  • (二) 侗族河歌的教育功能是实现人的个体社会化26-29
  • 三、侗族河歌教育功能实现的要素及其机制分析29-36
  • (一) 侗族河边歌传承的基本要素29-33
  • (二) 侗族河歌传承的机制分析33-36
  • 四、侗族青年间的社会交往是河歌教育功能实现的独特方式36-45
  • (一) 青年学歌练歌36
  • (二) 村寨之间的对歌36-37
  • (三) 行歌坐月37-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51
  • 附录51-53
  • 后记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彩玲;;情歌?同性恋歌?颂歌?——《越人歌》性质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2 刘智运,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3 赵逵夫;;赋体溯源与先秦赋述论(上)[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张靖鸣;周友良;;鄂州民歌地理环境初探[J];鄂州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风笑天;;论人的社会化过程之特点[J];湖北社会科学;1987年03期

6 张勇;侗族民歌的分类和侗族大歌的籍贯[J];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02期

7 郑桂宣;侗族《玩山歌》浅议[J];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03期

8 谢廷秋;论侗歌的精神文明内涵[J];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9 王继英;;唐宋元明时期侗族情歌试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10 普虹;;侗族地区音乐教育略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黎明;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中人之问题再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永;江南文化的诗性精神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尔伙;彝族“克智”传承机制及其教育学意义[D];西南大学;2011年

2 黄扬清;企业文化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3 何华青;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4 还国志;“目脑纵歌”节日文化中的舞蹈形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张琪芳;小黄侗歌的实地考察及教育价值分析[D];西南大学;2007年

6 郑路鸿;研究机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罗拾平;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金桥;大学校徽意象论[D];中南大学;2007年

9 唐红;贵州屯堡女性佛事组织运行中的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张春田;侗族社区内两种侗歌教学的价值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93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893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7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