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中国交响组曲作品三首分析比较

发布时间:2017-09-24 21:47

  本文关键词:中国交响组曲作品三首分析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交响组曲 三部作品 分析比较 民族化


【摘要】:交响音乐是西方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结晶。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大量引入我国,交响音乐也在我国开始了探索发展之路。中国交响组曲最早见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丁善德的《新中国交响组曲》,至今六十余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夕到文革以前,文革结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笔者分别选择王西麟《云南音诗》、朱践耳《黔岭素描》、赵季平《乔家大院》三部作品为各阶段代表作品展开剖析,分别对个体的主题、和声、曲式、配器作了分析,又对作品题材、风格、创作技法及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提炼和采用上进行客观分析,认为我国交响组曲的主流倾向始终以民族音乐文化为依托,西方作曲技法只是一种工具,是为着民族音乐主题的纵深发展所服务的。“中国交响组曲”一直在沿着“交响音乐民族化”的主线发展,我国交响组曲必然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才能最终巍然屹立于民族音乐之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文化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局面,多层次文化消费群体正在形成,以往的“高雅音乐”越来越普遍地呈现在平民大众面前,极大地拉近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距离。我国交响组曲也必然在“平民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交响组曲 三部作品 分析比较 民族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5
【目录】:
  • 中文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前言13-17
  • 第一章 中国交响组曲的发展历史17-28
  • 1.1 交响组曲发展概述17-18
  • 1.2 我国交响组曲的发展18-28
  • 1.2.1 新中国成立前夕到文革以前19-21
  • 1.2.2 文革以后至八十年代末21-24
  • 1.2.3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24-28
  • 第二章 王西麟的《云南音诗》分析研究28-76
  • 2.1 背景简介28
  • 2.2 作品的主题形态28-40
  • 2.2.1 主题素材及风格特征28-35
  • 2.2.2 主题的发展手法35-40
  • 2.3 作品的和声构成40-52
  • 2.3.1 多样化的和弦结构40-47
  • 2.3.2 色彩性和声进行47-52
  • 2.4 作品的曲式结构52-55
  • 2.4.1 第一乐章《茶林春雨》52
  • 2.4.2 第二乐章《山寨路上》52-53
  • 2.4.3 第三乐章《夜歌》53-54
  • 2.4.4 第四乐章《火把节》54-55
  • 2.5 作品的配器手法55-76
  • 2.5.1 配器布局55-66
  • 2.5.2 配器手法66-76
  • 第三章 朱践耳的《黔岭素描》分析研究76-106
  • 3.1 背景简介76
  • 3.2 作品的主题形态76-82
  • 3.2.1 主题素材及风格特征76-80
  • 3.2.2 主题的发展手法80-82
  • 3.3 作品的和声构成82-92
  • 3.3.1 多样化的和弦结构82-87
  • 3.3.2 线性结构和声手法87-89
  • 3.3.3 五声纵合性和声手法89-90
  • 3.3.4 色彩性和声进行90-92
  • 3.4 作品的曲式结构92-94
  • 3.4.1 第一乐章《赛芦笙》92-93
  • 3.4.2 第二章《吹直箫老人》93
  • 3.4.3 第三乐章《月夜情歌》93-94
  • 3.4.4 第四乐章《节日》94
  • 3.5 作品的配器手法94-106
  • 3.5.1 配器布局94-97
  • 3.5.2 配器手法97-106
  • 第四章 赵季平的《乔家大院》分析研究106-130
  • 4.1 背景简介106
  • 4.2 作品的主题形态106-113
  • 4.2.1 主题素材及风格特征106-110
  • 4.2.2 主题的发展手法110-113
  • 4.3 作品的和声构成113-118
  • 4.3.1 多样化的和弦结构113-116
  • 4.3.2 色彩性和声进行116-118
  • 4.4 作品的曲式结构118-121
  • 4.4.1 第一乐章《序曲》118-119
  • 4.4.2 第二乐章《立志》119
  • 4.4.3 第三乐章《爱情》119-120
  • 4.4.4 第四乐章《商路》120
  • 4.4.5 第五乐章《炼狱》120-121
  • 4.4.6 第六乐章《远情》121
  • 4.5 作品的配器手法121-130
  • 4.5.1 配器布局121-122
  • 4.5.2 配器手法122-130
  • 第五章 三首交响组曲作品的比较分析130-139
  • 5.1 三首代表作品的比较130-135
  • 5.1.1 主题形态比较分析130-132
  • 5.1.2 和声构成比较分析132-133
  • 5.1.3 曲式结构比较分析133
  • 5.1.4 配器手法比较分析133-135
  • 5.2 小结135-139
  • 5.2.1 题材135-136
  • 5.2.2 创作技法136-137
  • 5.2.3 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提炼和采用137
  • 5.2.4 风格137-139
  • 结语139-142
  • 参考文献142-14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47-148
  • 致谢148-149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149-150
  • 承诺书150-15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俊平;;管窥黄自艺术歌曲中的民族特征[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2 刘小宇;;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J];华章;2010年03期

3 崔永日;;论中国五声性民族和声的和弦结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孔云霞;;传统大小调体系中的和声思维及训练途径[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钟峻程,周玉娥;广西民间器乐中的微分音现象与西方微分音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邹丽;;蒋祖馨钢琴套曲《山花集》赏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王建;杨丽荣;;锡伯族民间音乐形态特征探究[J];民族艺术;2011年01期

8 王爱国;;钢琴曲《流水》简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02期

9 高婷;;评《内蒙古民歌钢琴小曲60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10 周·特古斯;;蒙古民歌“变凡”音乐现象的数理逻辑探微[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建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晏文;黎英海歌曲选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晶;桑桐《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的艺术价值和当代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蒿佳杭;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钢琴艺术之文化特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曦;论由中国民歌改编钢琴曲的创作与教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卢燕;以两首钢琴改编曲《浏阳河》为例管窥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禹晓;关峡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封琴;以悲境为美鉴 化古韵为今风[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9 李金玲;试析“宫角轴”理论在我国音乐创作中的运用[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郭恬;从《夕阳箫鼓》浅谈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问题[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13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913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5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