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开国大典》对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吸收与改造

发布时间:2017-04-01 11:07

  本文关键词:《开国大典》对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吸收与改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里程碑式的作品。之所以选择这幅作品进行研究,是因为我们依然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何对中国传统绘画元素进行油画语言改造,才能使其更加符合当下审美需求,让作品既不失油画语言特色,又能自然流露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经过仔细比对和分析,笔者发现,《开国大典》中,董希文并未简单照搬或拼凑中国传统绘画元素,而是按照油画语言的规范和“语法”,大胆加以改造,并融合于油画的叙事方式中。这种吸收和改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焦点透视中融合散点透视;二是在构图上,使用了不平均对待对象的处理手法;三是在线的造型方面,既借鉴了中国画对线条的强调,又改造为“以形为线”;四是在色彩表现方面,大量借鉴了敦煌壁画和民间绘画的装饰风;五是在细节的勾画上,穿插使用了大量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及其变形。笔者认为,要想创作出既体现民族气质又符合当代中国人审美情趣的油画作品,不仅要借鉴董希文合理改造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具体手法(术),更要深刻领会董希文对待东西方绘画语言“兼容并蓄”的基本态度和创作理念(道),才能真正成为自由驾驭绘画语言的主人,为油画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开国大典》 传统绘画元素 吸收 改造 油画“民族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3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10
  • 一、在焦点透视中融合散点透视10-12
  • 二、吸收中国绘画中不平均构图的方法12-14
  • 三、造型上使用了“以形为线”的手法14-16
  • 四、大量借鉴敦煌壁画和民间绘画的装饰色彩16-17
  • 五、使用了许多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及其变形17-18
  • 结语18-19
  • 参考文献19-20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20-21
  • 致谢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蔡青;;新中国50年代“油画民族化”讨论的两次会议[J];美术大观;2012年01期

2 蔡青;;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油画民族化”思潮解析[J];美术大观;2012年05期

3 王娟;;刍议《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7期

4 靳尚谊;和中国老百姓沟通就是民族化[J];美术;2004年05期

5 杨杰;张建林;;建国后天安门场景油画作品解读——蕴含在作品中的观念差异[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开国大典》对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吸收与改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80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3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