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主题空间的表达与文化符号的提炼

发布时间:2017-04-20 09:05

  本文关键词:主题空间的表达与文化符号的提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主题空间是以某种文化意味为主题的空间环境。在空间设计和空间装饰设计中注重利用一些具有符号性质的元素,营造有一定文化意味的空间氛围,在实现一定的实用功能前提下,还能够彰显时代和地域文化的特色。上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强调功能至上且以简约为设计原则,形成了适合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风格,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现代主义设计风靡全球,成为影响世界现代生活面貌的国际风格。新的时代必然滋生新的生活观念。今天现代主义带来同质化的、缺乏个性的设计环境渐渐令人生厌。设计中追求文化意味,追求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的设计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主题展厅、主题游乐园、主题餐厅、主题茶室等等具有一定文化特征的主题空间设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共环境中。在本课题通过大量的实际调研和现状分析后,结合自身的设计实践,对主题类展示空间的表现及文化符号的提炼和创新来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获得一些理论性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设计。在就读研究生时期,有幸参加浙江省玉环县台州市沙门镇地区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项目。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当地原有的渔村文化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消散。而这种原生态文化特征正是克服地方建设“同质化”最重要的元素。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建设渔业生态博物馆,希望可以将渔业文化保护和传承下去。在沙门镇地区“美丽乡村”规划设计项目的设计团队中,我主要负责“浙东地区渔业博物馆”的展示方案设计。展示设计的本质是文化传播。博物馆中每一个展厅和相应的功能空间都可视为表达文化意味的空间单元,组合起来最终表达整个博物馆的文化主题。我认为设计过程中,对于浙东地区原生渔业文化符号的提炼是关键。通过大量收集当地的文化资料,寻找富有当地文化特征的形象元素,以此来构建具有当地文化意味的主题展示空间。现代设计师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应该关注地域文化的挖掘,民族风格的探索。对空间设计做出准确定位,彰显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是当今展示空间设计师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期望通过空间的主题表达及对文化符号的创新利用,可以更好的提升空间的文化氛围,改善单一的设计风格,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主题 符号 文化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20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17
  • 1.1 课题来源12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3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13-15
  • 1.3.1 国外研究概况13-14
  • 1.3.2 国内研究概况14-15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5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15-17
  • 第二章 主题空间的设计探索17-29
  • 2.1 主题空间主题性的确定17-26
  • 2.1.1 地域文化对主题空间的启发18-19
  • 2.1.2 自然元素对空间主题性的形成19-23
  • 2.1.3 新概念空间主题性的创作倾向23-26
  • 2.2 空间的主题设计与风格设计的辨析26-27
  • 2.3 主题空间的表达27-29
  • 第三章 文化符号提炼的认识和思考29-34
  • 3.1 文化符号的创意性30
  • 3.2 文化符号的认知度30-34
  • 3.2.1 选取认知度高的元素30-31
  • 3.2.2 针对诉求对象提取元素31-32
  • 3.2.3 根据设计主题提取元素32-34
  • 第四章“浙东地区渔业博物馆”设计过程分析34-41
  • 4.1 项目前期调研34-36
  • 4.1.1 项目地域资源调研34-35
  • 4.1.2 相似项目调研35-36
  • 4.2 项目创新点和研究意义36-37
  • 4.2.1 项目创新点36-37
  • 4.2.2 项目研究意义37
  • 4.3 参观人群分析37-38
  • 4.4 设计过程分析38-41
  • 4.4.1 空间布局分析38-39
  • 4.4.2 空间设计与表达39-41
  • 第五章“浙东地区渔业博物馆”作品展示41-50
  • 5.1 序厅41-42
  • 5.2 海底体验隧道42-43
  • 5.3 船舶展区43-45
  • 5.4 渔民文化展区45-46
  • 5.5 现代文化建设展区46-47
  • 5.6 渔业主题餐厅47-5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0-52
  • 6.1 结论50
  • 6.2 展望50-52
  • 参考文献52-53
  • 附录53-86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86-87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87-88
  • 致谢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宓佳;于霞;;以文化管理促进预研创新工作发展[J];航天工业管理;2012年11期

2 董邦耀;;中西荟萃的澳门文化[J];中国公路;1999年24期

3 郑文堂,李谏,孙宗瑞;关于大学生就业文化的再认识[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王铁城;;北京住宅小区雕塑的文化特征[J];艺术设计研究;2009年03期

5 陈大伙;许凌洁;;飞院历史发展与文化积淀研究[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冯燕庆;老舍作品中“京味儿”的文化蕴含[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7 沙润;城市文化特征的时空透视[J];城市开发;1997年09期

8 罗强荐;汽车·文化·经济[J];运输车辆;1997年01期

9 行思;文化与名牌[J];城市技术监督;2001年11期

10 柯少扬;;构建培训机构文化的四大着力点[J];海峡科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2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俞岚;;浅论领导在工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A];浙江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作清;;黑龙江文化的发展、特点与创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张鑫;;黑龙江精神文化初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7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杨宜勇;董进修;;澳门文化产业前景与定位分析[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张华;郑长兴;;研究所文化建设刍议[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10 张守智;;民博会——长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品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若风;机遇:“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张小明;用传统文化缔造品牌文化辉煌[N];市场报;2003年

3 穆益斌;我们期盼和追求怎样的律师文化[N];法制日报;2006年

4 柳鸿斌;重构现代区域文化 增强九江发展动力[N];九江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单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N];无锡日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 易家言 柏文学 金海燕;“洗脚文化”之争争什么[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孙晓林;推进廉政文化建设[N];吉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谢颖;中国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中前进腾飞[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 冯洪波;实施五大战略 抓好五个一批 为建设和谐邯郸、魅力邯郸、创新邯郸做出积极贡献[N];邯郸日报;2009年

10 中国政法大学 常绍舜;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主义特征[N];人民政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4 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6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星;楚文化语境中的道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邓春梅;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姜康;云南傣族、白族龙舟(船)制作文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4 潘晓磊;甘肃省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刘胜男;论英国保守主义政治文化对其政治制度的塑造[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亚威;20世纪50-7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朱虹;主题空间的表达与文化符号的提炼[D];上海大学;2015年

8 何虎;文化、语言与颜色认知的关系:蒙古族与汉族大学生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赵志卫;论依法行政的法律文化基础[D];复旦大学;2013年

10 樊菲;我国民族民间赛马文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主题空间的表达与文化符号的提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318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4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