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中国建筑审美表达

发布时间:2017-06-22 08:11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中国建筑审美表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后现代思潮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西方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哲学、批评理论、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及历史、语言等诸多领域。后现代思潮与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可以说,后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后现代主义在建筑上是指一种风格。本文中所提到的后现代建筑风格是包含在后现代思潮之中的。 文章以后现代建筑思想为切入点,研究后现代建筑思想对中国建筑形式产生的具体影响,面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理论、实践现状,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风格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为:一是理论价值,通过对当代中国建筑形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深入理解当代中国建筑形式的演变过程和手法特征,客观的认识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想影响下的当代中国建筑理念的进步性和不足之处。二是实践价值,通过研究当代建筑风格把握当代建筑理念,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给未来中国建筑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概括后现代建筑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特征,从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哲学背景与建筑理论自身的发展逻辑来阐释后现代建筑思想产生的原因与其所使用的具体的手法特征。将后现代建筑在使用的手法特征上主要概括为:“隐喻主义”、“文脉主义”、“装饰主义”三种特征,并分别详细阐述了各自的含义。 第二章,主要论述中国建筑领域接受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想的社会与文化原因。本章首先简要的回顾了后现代思想进入之前的中国本土的建筑风格,即“古典式建筑”与近代的“大屋顶简化”式建筑,为接下来分析西方后现代影响下的中国建筑形式做铺垫。此外,还从社会及文化角度分析了后现代建筑理念得以在中国生成的原因。 第三章,为论文的重点章节,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西方后现代语境影响下中国建筑风格的演变。这三种风格分别是::“新民族形式”、“新地域主义”以及“新、奇、特”风格,并运用形式分析、社会学、图像学的方法,对这三种风格的具体手法特征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第四章,主要是对中国建筑后现代之路的反思与中国未来建筑发展方向的可行性之路的展望。后现代建筑思想毕竟是西方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当其被嫁接到中国之后,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改变,这也必然迫使中国当代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认真思考,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中国的建筑应该何去何从。 文章最后,,对中国未来建筑发展方向作出展望,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西方建筑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形势下,或许中国未来建筑可以是两种发展方向齐头并进:一方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意识形态与国情发展“新地域主义”建筑风格;另一方面,应该坚持“生态建筑”发展,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去进行建设活动。呼吁未来建筑领域必须在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建筑形式 后现代 手法特征 发展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8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1
  • 研究现状9
  • 研究方法9-10
  • 研究意义10-11
  • 第一章 后现代建筑思想的产生及其特点11-19
  • 第一节 后现代建筑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2-15
  • 1.经济与科技的发展13
  • 2.后现代哲学思潮的产生13-14
  • 3.建筑领域中观念的变革14-15
  • 第二节 后现代建筑的主要手法特征15-19
  • 1.“隐喻主义”——“后现代古典主义”15-16
  • 2.“文脉主义”——“新乡土作风”16-17
  • 3.“装饰主义”——新艺术运动的回归17-19
  • 第二章 后现代建筑在中国的生成语境19-26
  • 第一节 后现代之前中国建筑风格流变19-24
  • 1.“古典式建筑”19-21
  • 2.“大屋顶简化式”21-24
  • 第二节 后现代建筑思想的引入24-26
  • 1.中国后现代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24-25
  • 2.中外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25-26
  • 第三章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建筑风格演变26-45
  •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新民族形式”26-34
  • 1.“后现代主义”、“民族形式”、“新民族形式”26-28
  • 2.“新民族形式”的主要表现手法28-34
  • 2.1 更新传统形式28-29
  • 2.2 改造空间内涵29-30
  • 2.3 实施符号转换30-33
  • 2.4 文化隐喻33-34
  • 第二节“批判性地域主义”——“新地域主义”34-40
  • 1.“批判性地域主义”、“地域主义”、“新地域主义”34-35
  • 2.“新地域主义”的主要表现手法35-40
  • 2.1 简化装饰36-38
  • 2.2 创新功能38-39
  • 2.3 延续“地方文脉”39-40
  • 第三节“解构主义”——“新、奇、特”40-45
  • 1.“解构主义”、“新、奇、特”40-42
  • 1.1 “解构主义”的概念界定40-41
  • 1.2 中国“新、奇、特”风格的出现41-42
  • 2. “新、奇、特”的主要表现手法42-45
  • 2.1 扭曲变形42-43
  • 2.2 置换陌生43-44
  • 2.3 分解空间44-45
  • 第四章 中国后现代建筑创作的思考与展望45-52
  • 第一节 中国“后现代之路”过程中的反思45-48
  • 1.对“新民族形式”的反思46
  • 2.对“新地域主义建筑”的反思46-47
  • 3.对“新、奇、特”的反思47
  • 4.中西方后现代建筑理论研究方向的错接47-48
  • 第二节 以“象山校区”为例,看中国未来建筑的发展48-52
  • 1.延续“地方文脉”——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48-49
  • 2.“重返自然”——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49-50
  • 3.对中国未来建筑发展方向的展望50-52
  • 结语52-53
  • 注释53-55
  • 参考文献55-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8-59
  • 致谢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世英;;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哲学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冯玉婷;潘国泰;;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J];工程与建设;2006年01期

3 吕健生;关于北京四合院的功能转换的思考[J];古建园林技术;2002年03期

4 高轶昆;孙晓军;;贝聿铭对中国园林式建筑符号的应用[J];黑龙江冶金;2010年01期

5 付晓晖;徐浪;;对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的回溯性简介[J];室内设计;2010年06期

6 周学红;;后现代主义建筑浅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2年04期

7 郦伟;何蔚荣;;当代中国建筑的意识形态批评:在文化与形式之间[J];学术研究;2010年07期

8 张炜;;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与中国建筑的本土化[J];艺术教育;2006年10期

9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的美学精神(上)[J];艺苑;2005年04期

10 胡月文;张犁;;创造与转换——解读批判性地域主义[J];艺术教育;2013年09期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中国建筑审美表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1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471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f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