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黔渝两地仡佬族聚居村寨传统建筑特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05:14

  本文关键词:黔渝两地仡佬族聚居村寨传统建筑特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仡佬族 聚落 民居 农耕文化 屯堡文化


【摘要】:仡佬族在贵州算是当地土族民族,起源很早。在适应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与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在建造技术上累计了相当的经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传统聚落。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今成为认知度很低的民族。今天,由于交通便利,人们生活更加稳定,这些少数民族更容易受到其他外来民族的影响,建筑特色保持不易,因此,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仡佬族建筑的研究势在必行。仡佬族自古以来就跟夜郎国有密切的关系,而夜郎国基本就在今天贵州一带,因此,现今天仡佬族主要还是分布在贵州一带。本文以黔渝两地仡佬族聚居村寨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的仡佬族村落来进行实地调研。其中包括黔西的安顺普定县地区、黔北遵义的道真县、务川县、黔西北的遵义平正乡、黔东北石阡县附近的村落以及武隆浩口田家寨等。首先从背景出发,分析仡佬族所处的大环境;叙述仡佬族的历史沿革、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等等。通过这些基本特征,试图找出仡佬族在漫长历史中所收到其他民族影响的要素。其次在宏观方面对于仡佬族聚居村寨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分析仡佬族聚居村寨形成的原因和仡佬族聚居村寨的主要特点。前者主要结合部分实地调研通过理论上的分析聚落的发展;后者主要是根据聚落的特点,分别阐述其多样性、家族性、防卫性以及景观性。然后分析仡佬族建筑单体;第四章侧重于仡佬族民居建筑功能布局、形式和建筑空间形态的分析;第五章则侧重于仡佬族民居建筑的建造、装饰以及细部等。最后对于仡佬族聚居村寨的传统建筑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关键词】:仡佬族 聚落 民居 农耕文化 屯堡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86;TU25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13
  • 1. 绪论13-21
  • 1.1 选题的缘起、价值及目的13-14
  • 1.1.1 选题的缘起13
  • 1.1.2 选题的价值13-14
  • 1.1.3 选题的目的14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14-17
  • 1.2.1 研究对象14-15
  • 1.2.2 研究范围15-17
  • 1.2.3 研究内容17
  • 1.3 国内研究现状17-19
  • 1.3.1 仡佬族历史研究的现状17-18
  • 1.3.2 仡佬族传统民居研究现状18-19
  • 1.4 研究方法19-20
  • 1.4.1 田野调查方法19
  • 1.4.2 实例分析研究法19
  • 1.4.3 分析对比研究法19
  • 1.4.4 多学科研究方法19-20
  • 1.5 研究框架20-21
  • 2. 仡佬族传统文化21-35
  • 2.1 仡佬族历史及社会21-26
  • 2.1.1 仡佬族历史21-23
  • 2.1.2 仡佬族地缘变迁23-25
  • 2.1.3 仡佬族传统社会25-26
  • 2.2 仡佬族所处的自然环境26-27
  • 2.2.1 山川地貌26
  • 2.2.2 气候特征26-27
  • 2.3 仡佬族的宗教信仰及风俗文化27-31
  • 2.3.1 宗教信仰27-28
  • 2.3.2 服饰特点28-29
  • 2.3.3 歌舞戏剧29-30
  • 2.3.4 婚姻习俗30
  • 2.3.5 丧葬习俗30-31
  • 2.4 建筑文化31-35
  • 3. 仡佬族聚居村寨35-89
  • 3.1 仡佬族聚落发展35-44
  • 3.1.1 仡佬族聚居村寨发展35-39
  • 3.1.2 仡佬族聚居村寨与城镇39-44
  • 3.2 仡佬族聚居村寨形态44-51
  • 3.2.1 形态的影响要素44-48
  • 3.2.2 形态的分类48-50
  • 3.2.3 形态的结构特点50-51
  • 3.3 仡佬族聚居村寨的多样性51-78
  • 3.3.1 仡佬族与各族的融合51-62
  • 3.3.2 仡佬族聚居村寨的地区性特征62-78
  • 3.4 仡佬族聚居村寨的家族性78-81
  • 3.4.1 继承制、分家制度与家族生命周期78-79
  • 3.4.2 仡佬族分家制与聚落形态79-81
  • 3.5 仡佬族聚居村寨的防卫性81-83
  • 3.5.1 防御形态及演变81
  • 3.5.2 防御层级81-83
  • 3.6 仡佬族聚居村寨的景观性83-89
  • 3.6.1 外部构成要素83-84
  • 3.6.2 内部构成要素84-89
  • 4. 仡佬族传统建筑特色89-119
  • 4.1 仡佬族传统建筑形态89-101
  • 4.1.1 仡佬族传统建筑空间构成元素89-96
  • 4.1.2 仡佬族传统建筑平面形式96-99
  • 4.1.3 仡佬族传统建筑立面形式99-101
  • 4.2 仡佬族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101-113
  • 4.2.1 檐下灰空间101-104
  • 4.2.2 建筑与地形的关系104-110
  • 4.2.3 垂直交通空间110-111
  • 4.2.4 院落空间形态111-113
  • 4.3 仡佬族传统建筑的物理环境113-119
  • 4.3.1 光环境114
  • 4.3.2 热环境114-117
  • 4.3.3 声环境117-119
  • 5. 仡佬族民居细部、建造与装饰119-151
  • 5.1 仡佬族民居建筑材料、装饰119-132
  • 5.1.1 仡佬族建筑材料119-122
  • 5.1.2 仡佬族建筑装饰122-131
  • 5.1.3 仡佬族建筑家具、农具131-132
  • 5.2 仡佬族民居结构132-145
  • 5.2.1 屋架构造132-138
  • 5.2.2 屋架类型138-140
  • 5.2.3 屋顶类型140-145
  • 5.3 仡佬族建造技艺145-151
  • 5.3.1 仡佬族建筑建造顺序及活动145-149
  • 5.3.2 仡佬族建筑建造技术要点149-151
  • 6. 结语151-153
  • 6.1 成果综述151-152
  • 6.2 研究展望152-153
  • 致谢153-155
  • 参考文献155-157
  • 附录1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英才;;由心而生的太原建筑特色[J];华中建筑;2007年10期

2 杨科;;南通余西古镇建筑特色与保护[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梁伟;胡雪岩故居建筑特色简析[J];古建园林技术;2002年02期

4 周易中;北外逸夫楼的建筑特色[J];建筑经济;2003年01期

5 杨斌;藏式建筑特色及其他[J];小城镇建设;2005年01期

6 高尚;;北京使馆建筑特色[J];北京规划建设;2007年04期

7 钟雪飞;石孟良;;探寻环境特质,成就建筑特色[J];中外建筑;2008年08期

8 张春单;;浅析全球化语境下建筑特色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09年13期

9 顾伯平;;城市建筑特色与文化自觉[J];求是;2009年11期

10 段德罡;王婵娟;;城市建筑特色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初探[J];建筑与文化;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向;薛凯;;徽州建筑特色浅析[A];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 下)[C];2007年

2 石峰;;山西平定县娘子关镇建筑特色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缪小龙;;马祖芹壁传统聚落研究——兼论马祖民居的建筑特色[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左纯悦;张家臣;;建筑特色因循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引领城市更新——以天津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缪小龙;;马祖芹壁传统聚落研究——兼论马祖民居的建筑特色[A];海南地域建筑文化(博鳌)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蒋博光;;明清衙署建筑特色[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C];1997年

7 张建新;高燕;;余东明清古民居的建筑特色浅析[A];第二届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创新学术论坛会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晓迎;客家民居建筑特色新考[N];三明日报;2010年

2 州政协委员 王平;州城建设要彰显民族建筑特色[N];恩施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旭;城市建设不宜“千城一面”[N];吉林日报;2010年

4 记者 朱雪娇;宏观稳微观活 融合城市文化与建筑特色[N];西安日报;2013年

5 黄建明;悬空寺看似“岌岌可危” 实则屹立千年[N];中华建筑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一力;龙华古镇空间形态及建筑特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胡然;黔渝两地仡佬族聚居村寨传统建筑特色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喻津津;城市建筑特色级差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倩;后工业背景下京西建筑特色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5 王文婧;巴蜀城楼建筑特色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潘岳;兰州建筑特色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7 周娟;适应气候的西藏建筑特色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彭丽莉;巴蜀书院建筑特色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9 谢欧;关于茶楼的调查报告[D];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

10 马小玲;柏威夏寺的历史源流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16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516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d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