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书法入门教学视频_《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9-22 18:08

  本文关键词:书法侧锋用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1年

书法侧锋用笔研究

冯亚军  

【摘要】:侧锋用笔作为书法笔法的重要内容,明清以来却多被忽视。本文以“中锋考辨”为切入点,以书体、书风演变为主要研究线索;以毛笔的执运方式和书写姿势的演变、书写工具毛笔由健到弱、书写材料简纸由熟到生的流变为辅助线索;以历代法书遗迹中的墨迹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书家的个案分析,采取史、论结合、二重证据、图文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中、侧锋用笔概念的界定、侧锋技法生成的分析、侧锋用笔历史流变的梳理、侧锋用笔审美价值的探寻,从而得出如下结论: 1.侧锋用笔生于毛笔的斜执与侧用,成于健笔与简牍熟纸。就毛笔的斜执与侧运方式而言,侧锋用笔是在特定书写姿势下,符合手及指腕运行规律的毛笔执用方式;从毛笔由健到弱,与简纸由熟到生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流变来看,晚明以前书法,对健笔、熟纸等工具和材料的选择,是为了保证侧锋用笔技法完美实现的必然结果。而晚明以后,弱笔、生纸的普遍应用于书法,则是侧锋用笔变异的客观诱因。 2.通过对墨迹本为主的历代经典法书遗迹考察,梳理出了一条侧锋用笔的历史流变线索。即先秦时代是侧锋用笔的滥觞期,汉代为侧锋用笔的确立期,由魏晋经唐代直至宋元为侧锋用笔的发展期,明清是侧锋用笔的变异期。在对于线索的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晚明以前侧锋用笔现象普遍存在。在书法自发阶段,以“隶变”为标志的古今书体演变中,侧锋用笔发挥了重要作用;继而在书法诸体成熟后的书法自觉阶段,以“二王”书风为主的文人书法风格流变中,侧锋用笔是其重要笔法特征。 3.进而再从侧锋用笔审美价值的探寻中,发现侧锋用笔之法所蕴含的书法艺术审美形式与内容,与“中庸之道”并不矛盾,而且其充分体现了儒家“中和之美”与道家“自然之美”的审美价值观。 由此,笔者认为明清以来所谓的“中锋”用笔主张,是在高堂大轴盛行、生纸与软笔普遍流行的背景下,面对帖学走向衰微,晋唐古法不复的现状,书家对书法传统重新解构所带来的用笔“古法”的变异。从深层的文化原因看,则是儒家的“中正”思想被泛化到书法技法层面的主观诠释。这种诠释与变异也确为古老的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就书法传统的继承而言,明清人的“中锋”用笔主张未必就切中传统笔法的原脉。当然,在墨迹难见、刻帖泛滥的时代,这样的诠释与变异是前人无法摆脱历史局限性的结果。随着20世纪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大量早期的墨迹资料不断出土,为书法史补充了许多新资料。所以我们今天应该抛开前人的成见,以历史的眼光、科学的态度来面对书法史上的诸多现象,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第1章 绪论8-20
  • 1.1 "笔笔中锋"质疑8-10
  • 1.2 中、侧锋概念界定10-18
  • 1.2.1 中锋考辨10-15
  • 1.2.2 侧锋名实15-16
  • 1.2.3 中、侧锋用笔技法界定16-18
  • 1.3 当代笔法研究现状18-19
  • 1.4 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19-20
  • 第2章 侧锋用笔技法生成20-44
  • 2.1 侧锋生于毛笔的斜执与侧运20-34
  • 2.1.1 斜执——书写姿势及执笔方式21-29
  • 2.1.2 侧运——运笔方式与点画形成29-34
  • 2.2 侧锋成于健笔与熟纸34-44
  • 2.2.1 健笔——侧锋用笔之工具要求34-40
  • 2.2.2 熟纸——侧锋用笔之材料选择40-44
  • 第3章 侧锋用笔历史流变44-96
  • 3.1 侧锋用笔的滥觞——先秦45-50
  • 3.1.1 商代墨迹46-47
  • 3.1.2 西周墨迹47-48
  • 3.1.3 春秋战国墨迹48-50
  • 3.2 侧锋用笔的确立——秦汉50-60
  • 3.2.1 秦篆的终结——中锋,笔法的束缚50-53
  • 3.2.2 隶书的形成——侧锋,笔法的解放53-57
  • 3.2.3 诸体的生发——侧锋,笔法的可能57-60
  • 3.3 侧锋用笔的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60-86
  • 3.3.1 侧锋用笔与"魏晋法度"60-65
  • 3.3.2 侧锋用笔与北朝石刻65-71
  • 3.3.3 侧锋用笔与"唐人尚法"71-78
  • 3.3.4 侧锋用笔与《书谱》"节笔"现象78-81
  • 3.3.5 侧锋用笔与宋、元书法81-86
  • 3.4 侧锋用笔变异——明清86-96
  • 3.4.1 明代"高堂大轴"的流行86-90
  • 3.4.2 清代"尊碑"书风的兴起90-96
  • 第4章 侧锋用笔审美价值96-110
  • 4.1 从儒家的"中庸"思想看侧锋用笔审美价值96-102
  • 4.1.1 中锋用笔与中庸之道97-99
  • 4.1.2 侧锋用笔与中和之美99-102
  • 4.2 从道家的"自然"观看侧锋用笔审美价值102-110
  • 4.2.1 体"法"用"势"——书道"自然"102-105
  • 4.2.2 侧锋取势——点画"阴阳"105-110
  • 结论110-112
  • 参考文献112-114
  • 致谢114-116
  • 研究成果11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爱国;高堂大轴与明人行草[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靳永;书法研究的多重证据法[D];山东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郭淑新;臧宏;;朱熹敬畏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蕴[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有光;;文字发展规律的新探索[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陈志云;;《说文解字》女部声训与汉代妇女地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5 王斌;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6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来景;晚明浪漫主义书风郄视[D];河南大学;2007年

    2 李明晓;《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用语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琳;《说文解字》大徐注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4 李俊;初盛唐七言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崔树强;宋、清两代金石学对书法的影响及其背景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6 鲍远航;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学;2001年

    7 华伟丽;试论明末清初传奇中的风情喜剧[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9 邵明;金庸新论[D];安徽大学;2001年

    10 张天莉;司空图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敬中;;性发翰墨 诗书修能——访著名书法家、楹联学家章节先生[J];书画艺术;2006年04期

    2 西中文;;关于书法的文化身份——论书法经典的文本意义和书坛大家的历史价值[J];美与时代(中旬);2009年10期

    3 ;于明诠[J];东方艺术;2010年20期

    4 王白桥;;拯救与逍遥——于明诠书法随想[J];书画世界;2009年01期

    5 李逸峰;;书法传统的现代哲学内涵[J];中国书画;2006年03期

    6 姚晓菲;吴玉霞;;琅邪王氏书法艺术论[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西中文;;论文人书法的意义及其局限[J];书法之友;2000年05期

    8 周德聪;书法的传统与现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中林梧竹的书道艺术[J];青少年书法;2008年14期

    10 刘启林;老庄哲学与中国书法传统精神[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刊首语[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2期(“2006中国长城新闻采访万里行”专刊)[C];2006年

    2 张建平;;论青瓷书法装饰创新的美学意义[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锐文;;论书画同源的审美意义[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也农;;呵护传统,不趋“时风”——李守信《学习〈书谱〉浅得》及《历代书家书学思想简介》序[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一○年)[C];2010年

    5 马鸿增;;“写画”美学观论纲[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高国鹫;;中小学生中文计算机按键书写[A];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汉字编码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蔡栋;;楚调自歌 风神超迈[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8 周积寅;;中国画之本质特征[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廖炳恒;;我的恩师—卢耀如院士[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10 孙元利;;工业设计创新工业的动力——关于工业设计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隽波;[N];山西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崔志坚;[N];光明日报;2011年

    3 记者 王颖;[N];乌海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宏伟;[N];新华日报;2011年

    5 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潘学聪;[N];中华合作时报;2011年

    6 江锦世;[N];人民日报;2011年

    7 潘学聪;[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郭臣;[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9 宋文京;[N];文艺报;2001年

    10 胡崇炜;[N];辽宁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登科;书法与宋代的社会生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天德;现代书法的水墨形态[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3 王守民;明郑—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地区碑派书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传峰;中日近现代书法交流比较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5 周旭;“崩坏与重建”[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6 辛勋;论朝鲜后半期书法艺术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9年

    7 张盈袖;何绍基书法及其书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马天博;元代书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建华;碑学的发扬[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10 寻鹏;章草书形体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亚军;书法侧锋用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晓燕;高等院校书法装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1年

    3 隋月;小学生书法课程资源现状调查[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4 周利姣;书法空间观对平面设计的影响与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军领;展览背景下的当代中国书法思考[D];重庆大学;2010年

    6 周芊宏;中国画“用笔”问题初探[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王一媚;论白描用笔中的心境表现[D];吉林艺术学院;2011年

    8 徐燕;书法传统与当代书法创作[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9 邢志强;审美趣味与历史转向[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10 白苓飞;水墨人物画创作实践初探[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书法侧锋用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0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20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b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