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关注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7-03-08 06:38

  本文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舞蹈教学是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趋势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相互抨击,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日益流失和消亡。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探索历程中,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非遗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着教学的传承功能,保护与传承着优秀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推动着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

关注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传承人代表讲话

“跨越了千年历史的波涛,作为“人类活态文化财产”的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一直在传承、创新、发展着。它以一种可视的、活态的、动态的、运动着的非物质的‘活的文物’,展现着各民族祖先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促使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态势。强势文化冲击的不断深入,以及滚滚而来的国际文化与现代化冲击,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尽管在近年来,政府先后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并颁布各种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政策法规,设立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承基地,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等,加强继承和保护着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但作为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其现状依旧面临着流失和消亡。

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历程中,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长期来,秉承着“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办学理念,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以传承民族艺术文化和培养艺术教育人才为使命,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了重大作用。2010年11月,在潘虹院长的倡导下,舞蹈学院举办第一期“非遗进校园”活动。聘请德钦文化馆馆长徐光平以及红河哈尼族芒鼓舞的省级传承人李生发,进入大学课堂教学,为期一周的课堂教学传授,其教学效果显著。2011年4月举办了第二期“非遗进校园”活动,从汇报演出里看到了课堂教学传授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强势力量。

关注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传承人现场示范

关注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非遗进校园”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进校园”在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上,以课堂舞蹈教学为主。由于舞蹈教学是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一种口传身授的教学,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期间,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动作的统一,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最直接方式。因此,在一个稳定的教学平台里,课堂舞蹈教学能全面、多层次的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关注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传承人现场示范

首先,稳定的教学平台。从“百日维新”建立第一所京师大学堂起,百年来教育的蓬勃发展,持续稳定的推动着社会的向前迈进。其主要缘由,是学校能提供稳定的平台,持续而不间断的“传道授业”,培养出优秀人才,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也如此。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以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的稳定教学平台,对培养新时代优秀的舞蹈专业人才,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挥了作用。早在“非遗进校园”活动前,便多次聘请过杨丽萍、望拉等舞蹈家及民间传承艺人赴学校授课、讲座,传授“原滋原味”的少数民族民间歌舞。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课堂舞蹈教学提供了平台,对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在客观环境上给予了保障。

其次,课堂舞蹈教学的全面性。舞蹈文化因居住地理环境、生活习性的差异,形成风格各异的特色,其舞蹈形态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舞蹈教学传承的过程中,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使舞蹈教学的传承不单一的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层面,而是对其肢体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拓展。全面了解民族的文化背景、信仰习俗,才能增加舞蹈中肢体语言的文化底蕴,使舞蹈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更具有内涵和表现力。在“非遗进校园”的舞蹈教学课堂里,首先对学生就本民族起源、居住环境、图腾崇拜、民俗禁忌作细致的讲述,随后在传授该民族舞蹈时,也对该舞蹈动作语汇的由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全面的了解舞蹈动作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更便捷的把握该民族舞蹈的风格特色。

例如,在学习傈僳族舞蹈“阿尺目刮”的课堂中,李碧清老师向学生讲述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起源,始于傈僳族先民的祭祀活动。由于傈僳族崇奉万物有灵观,人们在一些特定的节日里,通过各种仪式祈求神灵护佑、饶恕,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由祭祀舞蹈演变而来。“阿尺木刮”的舞蹈动作模仿山羊其主要原由是在傈僳族人心目中,羊能找到通往神灵的路,是他们与祖先(神)之间交往的媒介。故而,傈僳族在祭祀中要为羊唱歌,希望通过他们为羊的歌唱而使祖先能感应到他们的痛苦、哀伤、压抑和不满,从而求神帮助,或求神饶恕。“非遗进校园”的课堂舞蹈教学,通过对一民族舞蹈文化背景、动作语汇的细致讲解,让学生全面认识该民族的舞蹈,加快了对该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色的掌握。

第三,课堂舞蹈教学的多层次性。由长期来的积淀所形成的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要对其进行传承,必须全面的了解,多层面的深入研究。“非遗进校园”的参与者为舞蹈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的师生,有年轻教师、研究生、编导、艺术教育等等。在传承教学的课堂上,舞蹈文化方向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形态背后的内涵;舞蹈史论方向探索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编导方向汲取民间舞蹈中的动作元素,创编出优秀的舞蹈作品;艺术教育方向探析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弘扬等等。通过“非遗进校园”的课堂舞蹈教学,以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师生,从理论及实践的各个角度汲取、提炼与弘扬,保护与传承着优秀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关注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同学们汇报表演

探索中发展的“非遗进校园”

长期以来,通过积极的努力探索与实践,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建立起了科学完备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舞蹈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的规范化、系统化,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人才。师生们通过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的学习,增强了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也自觉地担负起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历史重任。“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师生们的课后业余生活,同时,使流源广布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得到的最直接、最广泛传承。诚然,正处探索中发展中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善存些许的不足。

关注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同学们汇报表演

其一,教学的沟通障碍。两期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聘请的均为国家级、省级的非遗传承人,他们通晓本民族的民间歌舞艺术,熟练掌握该民族舞蹈风格、动作技巧娴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颇为遗憾的是,他们从小接触的是本民族语言,普通话表达自然成弱势。故而传承教学的课堂上,由于语言沟通的障碍,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民间艺人授课只能示范但不太会使用语言表达,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时,对组合的动作、动律、节奏、动作规范性等具体要求含糊不清,跳出来总给人感觉“没味儿”,缺乏表现力。因此,不仅散失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而且还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削弱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二,学生的态度、思想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学生们的心中似乎依旧遥远。“非遗进校园”课堂传授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其吸引力远远逊色于生活中适合商业演出的“国标”、“爵士”、“街舞”,在现实中,也是一门对未来就业、择业发挥不了举足轻重作用的课程。不少的学生在思想上得不到重视,因而学习的态度自然就下降了一大截。尽管点名考勤制能保证人在教室,但学习态度上的冷淡导致学习的成效大打折扣。因而思想上的动员、观念上的转变在今后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突显重要。

关注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合影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它展现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特征、审美风格,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繁荣与兴盛。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价值和区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特色消失现状,我们看到了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其现实意义。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稳定的平台,打破了以往政府主导,仅靠政策法规、设传承基地、传承人单一的保护传承模式,创新性的推动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校园里,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交融,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加速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

注释:

[1]参见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二期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罗雄岩.《中国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曾金华.《云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12月版

文字来源:中国知网

图片源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发!

统筹监制:许兴旺 责编:李鹏臻 制作:赵琳 审校:李鹏臻

微信ID:zgmzbwx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中国民族报微信期待您的关注哦

声明:本微信是国家民委主管的中国民族报社主办的官方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方立场。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民族报和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电话:82685629/82685958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本微信的关注!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92

邮发代号:1-236


  本文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9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49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7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