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龟兹舍利盒上的乐舞——“苏幕遮”乐舞图像学探究

发布时间:2021-08-13 16:08
  对"苏幕遮"的研究涉及错综复杂的地域、民族、宗教、历史等。"苏幕遮"只作为词牌名流传下来,其艺术形式只能通过相关的历史文献、考古图像和文物去探索。龟兹乐舞图舍利盒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有关"苏幕遮"的重要出土文物。文章采取图文对照的方法研究"苏幕遮"的源起、文化背景及乐舞图。 

【文章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0,(03)CSSCI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龟兹舍利盒上的乐舞——“苏幕遮”乐舞图像学探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苏巴什佛寺遗址出土的龟兹舍利盒[13]170

舍利,龟兹


舍利盒上描绘的龟兹乐舞图(见图2)展开后,基本再现了“苏幕遮”乐舞。从中可以看出,乐舞图分为舞队和乐队两个部分。舞队部分,领舞者一男一女,手持舞旗(见图2中1、2)。然后依次是6个手牵手的舞蹈者(见图2中3、4、5、6、7、8)和一个持竹竿的独舞者(见图2中9),再加上乐队后面的持竹竿舞者(见图2中21),共9人。乐队部分也是八人,最后是一持竹竿的独舞者,周围有三名儿童拍手助兴,整个画面由21人组成。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位手持舞旗的先导者、乐队的乐工以及儿童都没有戴面具。而舞队中六个舞蹈者和两个持竹竿的独舞者则个个头戴各式各样的面具,身着有联珠纹装饰的像铠甲一样的彩色舞服。头戴各式假面具的形象依次为:肩披方巾的年轻武士(见图2中3),头巾下垂直至手臂;盔冠长须的威武将军(见图2中4),与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士兵头盔相似,都是波斯式尖顶盔帽;竖耳尖鼻的狗头(见图2中5);浑脱尖帽的人面(见图2中6);竖耳勾鼻的鹰头(见图2中7)和戴兜状帽子的老者(见图2中8)。两个持竹竿独舞者(见图2中9、19)面孔都颇似猴子(见图2中9),后一个嘴巴张开露出了舌头,这二人都拖着猴子一样的尾巴,显然装扮的是动物形象。头戴各式假面具,正符合古籍文献中所描述的“苏幕遮”,也是这幅乐舞图突出的特点之一。总结起来,八张面具中,人面有四张:武士、将军、青年、老者的形象;兽面有四张:猴、鹰、狗的形象。面具的“猴头狗面”恰好符合了史料中所描述“苏幕遮”乐舞的面具。从舞蹈动作来看,六位舞者为三男三女,女性舞者大概也是由男舞者来扮演的,他们男女交错互相手牵手,第五位女舞者(见图2中7)与前后的男舞者用长长的水袖相连,姿态较为柔和优美。前四位舞者两人一组,面对面成对称状,后两位舞者面向后方。舞者动作姿态各不相同,有的做“弓箭步”,有的做“端腿”,有的做“旁吸腿”,整体看起来非常洒脱尽兴。

舍利,龟兹,佛寺,童子


此外,龟兹乐舞图舍利盒的盒盖上绘有四个形象与佛教文化中的妙音鸟“迦陵频伽”相似的“有翼童子”。祆教的标志性图象也是人身鸟翼,绘制的童子应该与宗教文化有关。图3中左右两个童子分别演奏四弦曲项琵琶和五弦直项琵琶,上面的童子弹箜篌,下面的童子吹筚篥。(见图4)该舍利盒出土于佛寺,盒装佛教圆寂高僧的舍利,相对于盒身绘有与祆教文化相关的世俗乐舞“苏幕遮”,舍利盒图中呈现的乐器,竖箜篌和曲项琵琶来自波斯,五弦直项琵琶源于印度,排箫、大鼓、鼙鼓来自中原,角和鸡娄鼓产自西域。图4 龟兹舍利盒盖展开四童子仿制图[13]17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丝绸之路上的鼗鼓与鸡娄鼓[J]. 周菁葆.  乐器. 2018(01)
[2]关于苏幕遮研究的几个问题初探[J]. 马冬雅.  西北民族研究. 2014(03)
[3]龟兹舍利盒乐舞图新议[J]. 扬之水.  文物. 2010(09)
[4]龟兹舍利盒乐舞图研究[J]. 李安宁.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3(03)
[5]龟兹舍利盒乐舞图文化解读[J]. 王嵘.  民族艺术. 1997(01)

博士论文
[1]唐代胡乐入华及审美问题研究[D]. 罗希.西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40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340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d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