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踢鼓秧歌的审美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08:17

  本文关键词:踢鼓秧歌的审美形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古代晋北地区劳动人民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种反应当地生活、思想情愫,具有一定审美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踢鼓秧歌。它主要分布在雁门关南北和内蒙靠近山西的部分地区,源流于朔州。踢鼓秧歌的特点以民间舞蹈为主,最主要的表演角色有:鼓子(男角)和拉花(女角)。其中拉花的表演集武术与戏曲于一体,其表演风格抒情、柔美、俏皮、灵活、奔放,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极高的舞蹈审美价值。本文主要立足从舞蹈审美的角度出发,在收集整理关于踢鼓秧歌的历史渊源、地理分布、民俗生活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当地采风而取得的鼓子跟拉花的元素动作,从踢鼓秧歌的表演形态和动作形态上分析它的审美形态,分析拉花的舞蹈动作在审美上的特点,再从舞蹈作品中分析当代民族性意识及文化价值取向,探索现代民间舞创作的舞蹈审美趋势,力求用”解构式”的创作手法,对拉花的舞蹈元素动作进行分解重组,打破传统的音乐节奏、动作时空设置与发力方式,从分解的动作中探寻个性化的动态语言,并再从新布局本来的传统舞蹈语汇。最终将带有风格特色的舞蹈语言概括、凝聚起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升华,形成契合现代审美规律的舞蹈语汇,体现人类所追求的审美逸想。既强调保留当地拉花舞蹈表演原有的抒情、柔美、俏皮、灵活、奔放的女性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同时,对它外在的肢体表演进行肢解重构,从多角度的人性思考当中达到个性化的追求。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踢鼓秧歌的有效传承与发展的规律,从本质上说就是探寻民族传统的舞蹈审美文化与现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关系,有效的从精神上进行再生产才是踢鼓秧歌传承与发展理论的正确出发点。所以,踢鼓秧歌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应用研究,应从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出发。在此笔者着力探寻如何以舞台艺术舞蹈来诠释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通过在民族的、传统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不断填补踢鼓秧歌在作品和表演方面的空白,使更多的群众通过观赏舞台上的踢鼓秧歌舞蹈来增加他们的关注与了解。将这种传统舞蹈通过课堂教学、专业研究和群众参与三种方式进行传承与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真正意义上对踢鼓秧歌进行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舞蹈审美 踢鼓秧歌 审美形态 发展 审美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722.211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4
  • 第一章 踢鼓秧歌的概述14-18
  • 1.1 踢鼓秧歌的地理分布14
  • 1.2 踢鼓秧歌的历史渊源14-15
  • 1.2.1 来源于水浒英雄14
  • 1.2.2 来源于武术14-15
  • 1.2.3 历史渊源15
  • 1.3 踢鼓秧歌的发展及现状15-18
  • 1.3.1 踢鼓秧歌的发展15-16
  • 1.3.2 踢鼓秧歌的现状16-18
  • 第二章 踢鼓秧歌的审美形态分析18-28
  • 2.1 踢鼓秧歌的表演形态分析18-21
  • 2.1.1 踢鼓秧歌表演形态概述18-19
  • 2.1.2 “小场子”表演形式上“斗”、“情”、“逗”的审美特点19-21
  • 2.2 踢鼓秧歌的动作形态分析21-28
  • 2.2.1 踢鼓秧歌中渗有武术成份21-22
  • 2.2.2 踢鼓秧歌中与戏曲动作的融合22
  • 2.2.3 对拉花具体动作的形态分析22-28
  • 第三章 踢鼓秧歌的审美价值28-30
  • 3.1 从踢鼓秧歌的外在形象来分析28
  • 3.2 从踢鼓秧歌的表演方式来分析28-29
  • 3.3 从踢鼓秧歌自身文化发展分析29-30
  • 第四章 当代民间舞蹈创作的审美趋向30-36
  • 4.1 动态语汇的生命体现30-31
  • 4.2 迎合时代特色的表现形式31-33
  • 4.3 动态创作上的“解构与重组”33-34
  • 4.4 赋予“原生态”舞蹈浓重的个人信仰意识34-36
  • 第五章 关于踢鼓秧歌动作形态的发展36-44
  • 5.1 主要发展的动作元素及组合(一)36-39
  • 5.2 主要发展的动作元素及组合(二)39-41
  • 5.3 主要发展的动作元素及组合(三)41-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6-47
  • 致谢47-48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8-49
  • 承诺书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疆;王圣;;试论作为中国审美形态的“神妙”[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冯春;;悲剧审美形态的演变与人的觉醒[J];消费导刊;2009年16期

3 宋民;不同审美形态的美育特性初论[J];齐鲁学刊;1998年03期

4 李平;生活世界的审美形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袁禾;漫谈中国舞蹈审美形态传统[J];舞蹈;2000年03期

6 王建疆;;中国审美形态的性质、特点及成因新探[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7 古建军;文艺审美形态世界的重构[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8 莫山洪;论骈文的审美形态[J];柳州师专学报;1996年03期

9 刘安庆;;“弱美”审美形态论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7期

10 黄洁;威: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形态范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大威;;试论审美形态的特定性——审美形态及其相关易混概念辨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羿斌;谈黄宾虹的审美形态[N];文艺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晓军;主体与审美形态的交互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韵;消费文化背景下中国幽默审美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彭娜娜;“空透”作为视觉存在形式与审美形态的双重解析[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4 许虹;幽默与讽刺:中国现代喜剧的审美形态[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瑞雪;踢鼓秧歌的审美形态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6 胡敏;武则天诗文男性化审美形态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7 胡凌s,

本文编号:334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34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7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