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从《丽水金沙》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发布时间:2017-05-06 14:02

  本文关键词:从《丽水金沙》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面对“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丽水金沙》撷取了云南8个少数民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意象,以舞蹈诗画的形式在丽江上演,将丽江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同一时空下展现给中外游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同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由此引发了悖论,改编加工过的舞台艺术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文化艺术的“原生态”。本文拟运用符号学、诗意栖居、狂欢话语、接受美学等文艺理论对《丽水金沙》展开研究。 第一章,《丽水金沙》内容概述及产生背景。对《丽水金沙》所蕴含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以“序”、“山”、“水”、“情”四个篇章进行详细介绍,指出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丽水金沙》所取得的商业成功与它所依托的文化土壤——丽江古城是分不开的,后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提供了文化空间。 第二章,《丽水金沙》艺术风格读解。对《丽水金沙》所涵盖的原始文化艺术特征与改编后的舞台艺术进行对比,探寻改编后的艺术形式是否破坏了其文化艺术的“原真性”,是否把精髓丢掉。它赢得了市场和口碑,同时也遭遇了悖论,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 第三章,现代性经验美学视域下的《丽水金沙》。对《丽水金沙》的营销策略以及受众审美心理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丽水金沙》和丽江古城的商业火爆实则是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狂欢。 第四章,运用符号学、“诗意栖居”等文艺理论对《丽水金沙》进行多维解读,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释。 结论:《丽水金沙》商业成功所引发的悖论对当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认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面对这样一个现代化和传统之间相互利用、冲突,从而取得商业成功的例子,用文学理论来剖析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意义,对探讨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丽水金沙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符号学 诗意栖居 狂欢话语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722.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2
  • 第一章 《丽水金沙》内容概述及产生背景12-25
  • 第一节《丽水金沙》所蕴含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12-15
  • 一、序篇:文字的记忆——关于《东巴经》的民族述说13
  • 二、水篇:泼水节,编织南国世界水的依恋与梦幻13-14
  • 三、山篇:绚彩呈现,多种民族节日的艺术登场14
  • 四、情篇:《玉龙第三国》——忧伤凄美的殉情传说14-15
  • 第二节 《丽水金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15-18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15-16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艺术的区别与联系16-17
  • 三、《丽水金沙》——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成功案例17-18
  • 第三节 丽江古城——《丽水金沙》商业成功所依托的文化土壤18-25
  • 一、一座活着的城19-21
  • 二、从丽江古城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21-25
  • 第二章 《丽水金沙》艺术风格读解25-39
  • 第一节 《丽水金沙》涵盖的原始文化艺术特征27-32
  • 一、艺术起源:生活与艺术的诗意融合27-29
  • 二、艺术特征29-32
  • 第二节《丽水金沙》改编后的舞台艺术再生32-39
  • 一、舞台布景32-33
  • 二、内容设计33
  • 三、表演者及表演心态33-34
  • 四、服饰34
  • 五、乐:“纳西古乐”的再生34-39
  • 第三章 现代性经验美学视域下的《丽水金沙》39-51
  • 第一节 《丽水金沙》营销策略分析39-41
  • 第二节 受众审美心理分析41-44
  • 一、情感的宣泄42-43
  • 二、猎奇心理43-44
  • 第三节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狂欢44-51
  • 一、《丽水金沙》:少数民族狂欢的缩影44-46
  • 二、丽江古城:“狂欢节”式休闲广场的悖论46-51
  • 第四章 《丽水金沙》文艺理论的多维解读51-70
  • 第一节 《丽水金沙》的文化符号学阐释51-57
  • 一、旅游消费行为的符号学阐释51-52
  • 二、文化符号意义的消解52-56
  • 三、无墙的博物馆56-57
  • 第二节 丽江古城,迷失在喧嚣扰攘的后工业文明中57-64
  • 一、古城——纳西族先民诗意栖居之物化表现58-59
  • 二、纳西文明即将消失59-62
  • 三、《丽水金沙》——政府和市场结合的成功范例62-64
  • 第三节 《丽水金沙》,在舞台的绚丽中缅怀逝去的“诗意栖居”64-70
  • 一、后工业时代科学技术对文化艺术的影响64-65
  • 二、诗意的再现65-70
  • 结语 《丽水金沙》: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70-72
  • 参考文献72-75
  • 后记75-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沛智;王红武;赵敏;寸云激;杨晓坚;;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S2期

2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3 谢彦君;彭丹;;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旅游科学;2005年06期

4 刘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质疑——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1年05期

5 ;高原古城——丽江[J];中国地名;2007年02期

6 张玉勤;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与休闲文化研究[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杨宏浩,杨桂华;以文化生命体的观点审视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J];思想战线;2003年03期

8 刘士林;;社会的都市化与农耕文化传统的夕阳西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朱大可;;“杨丽萍悖论”的文化困局[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6期

10 徐新建;;传统是条大河——从文化兴衰看人类遗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本文关键词:从《丽水金沙》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48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3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