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说“傩”:中华民族舞蹈原始发生蠡测(三)

发布时间:2023-02-08 10:57
  <正>傩,读音(nuó)同"挪",也同于"婀娜"的"娜"。关于"傩"的字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辞海·语辞分册》的释义稍多一点,除"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这一解释外,还有一条是"行走有姿态"。表示"行走有姿态"的"傩"在《诗经》中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是《卫风·竹竿》中的"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二是《桧风·隰有长楚》中的"隰有长楚,猗傩其枝"。前一个"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释为"行人节也。从人难声。《诗》曰‘佩玉之傩’。"这里的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傩仪的功能是“索室驱疫”与“入圹……驱方良”
“蒙熊皮,黄金四目”是“索室驱疫”的必要装备
“索室驱疫”是驱逐化为“黄熊”的“厉鬼”
“蒙熊皮”的真义在于以“能皮”(鳖甲)作为面具
日本的“能乐”是我国古代傩仪的一个流变
“難”通于“傩”,“那”亦通于“傩”
“象人魌头蒙面”之“堇”值得关注
黄帝之号“轩辕氏”乃“天鼋”之谓也
从《汉书·礼仪志》到南宋《梦粱录》的傩仪迁变



本文编号:3737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737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c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