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新时期以来中国学者“身份认同”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1-06-29 15:20
  “身份认同”是当代文论的关键词之一,自新时期以来,由西方文论引入中国,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丰富的讨论。本文分多个层面主要考察了“身份认同”在中国境内的研究状况。“身份认同”一词伴随文化研究进入中国学界后,大致经历了早期对海外华人“身份认同”研究的介绍,引入后的翻译及思想来源考察,直至作为文论关键词之一运用于批评实践等过程。首先,“identity”一词引入中国后,学者主要从“identity”的翻译语词、思想渊源和分类等角度来介绍、研究了它的多重内涵。其次,在全球化浪潮中,学者关注的重点是与民族相关的“身份认同”问题,包括民族认同的内涵,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关系,以及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和族裔散居认同。从其研究成果中,可以见出“身份认同”总是关涉到意识形态,并且呈现出主体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间的选择,表现为混杂的“身份认同”,而试图构建“中华性”这种民族文化认同便陷入了文化民族主义。再次,诸多学者针对民族文化认同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也做出了较为丰富的讨论。他们将文学、文化、语言等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对海外华人文学和“寻根文学”的“身份认同”书写策略作了分析,两种文学产生的语境虽然...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Identity”的义涵
    第一节 “Identity”的翻译论争
        一、哲学中的“同一性”
        二、备受宠爱的“认同”
        三、与“认同”相抗衡的“身份”
        四、新生的宠儿——“身份认同”
    第二节 “Identity”的思想渊源及发展
    第三节 “Identity”的分类
        一、多样的认同主体
        二、交错的认同领域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身份认同”
    第一节 “民族认同”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认同”
        一、民族文化认同的两种选择
        二、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第三节 族裔散居认同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身份认同”与文学
    第一节 “身份认同”与文学写作
        一、研究概况
        二、“身份认同”的书写策略
    第二节 中国文论的“身份认同”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术术语的译用与汉语用语的规范——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identity”为例[J]. 张金岭.  翻译论坛. 2016(01)
[2]居住国、跨国和全球视角——美国华人身份认同研究的文献述评[J]. 刘燕玲.  东南亚研究. 2015(06)
[3]“族裔”及其类型——族类群体身份的视角[J]. 严庆,胡芮.  学术界. 2014(08)
[4]维护文化差异的写作策略——论族裔身份认同在沈从文创作中的意义[J]. 赵慧芳.  文学评论丛刊. 2013(02)
[5]何为身份认同研究?[J]. 凌海衡.  文化研究. 2013(04)
[6]美国华人认同的历史演变[J]. 潮龙起.  史学理论研究. 2014(02)
[7]新世纪以来我国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述评[J]. 丁勇,马晓丽.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
[8]身份认同与文学批评[J]. 李作霖.  中国文学研究. 2012(02)
[9]身份认同与文学研究[J]. 郭大勇.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2(01)
[10]美国华人新移民第二代及其身份认同[J]. 李其荣,姚照丰.  世界民族. 2012(01)

博士论文
[1]美国华人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与身份认同[D]. 蔡晓惠.南开大学 2014
[2]追索与建构:论海外华人文学的身份认同[D]. 吕红.华中师范大学 2009
[3]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言说者的身份认同[D]. 李旭.山东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美国华裔文学文化身份研究[D]. 乔程.东北农业大学 2013
[2]“身份认同”内涵解析及其批评实践考察[D]. 孟瑞.浙江大学 2013
[3]离散与乡愁: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认同[D]. 丁玥澍.云南民族大学 2012
[4]新移民小说中的身份认同研究[D]. 赵猗涵.辽宁大学 2011
[5]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的身份问题研究[D]. 卢衍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256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56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7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