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花木兰的跨媒介传播现象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05 16:25
  花木兰作为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女子,最初源于北魏乐府民歌《木兰诗》,流传至今,大量地存在于我国的诗文、小说、戏曲、影视作品中,成为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的重要素材,甚至已经内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元素。1998年迪斯尼推出了动画电影《花木兰》,木兰的形象才进入了全球视域。本文另辟蹊径,从跨媒介传播的视点出发,将花木兰从古至今,从本土到海外再到本土的跨时空、跨界域、跨文化存在样态,看作一种传播现象,通过解读木兰形象在不同时代,以不同媒介进行的传播形态,进而分析花木兰在传播过程中所承载的和所赋予的不同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以及在不同媒介的传播中所产生的特殊现象。本文将通过四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引出论题,着重探讨两个问题。首先对“跨媒介传播”作出界定。其次对花木兰的古代文字传播形态进行了梳理,通过对木兰“忠孝”的阐释,可以看山古代木兰形象在对儒家传统的遵守和突围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现当代社会花木兰通过舞台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形态性。其中将对豫剧《花木兰》进行详细解读:舞台媒介的特有属性和传播方式、民间艺人的演唱、知识分子创作的剧本、国家的认可等在舞台传播中...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跨媒介传播:新的文艺研究视角
        1.1.1 传播
        1.1.2 媒介
        1.1.3 跨媒介传播
    1.2 从民歌到小说:花木兰形象的历史演进
第2章 从梨园到庙堂:舞台传播中的意识形态分析
    2.1 舞台媒介的功能属性和传播方式
        2.1.1 技艺的表现艺术
        2.1.2 流动的舞台形态
        2.1.3 木兰的地域化
    2.2 名噪中外的豫剧《花木兰》
        2.2.1 炮火中催生出的花木兰
        2.2.2 木兰的"新民主主义化"
        2.2.3 木兰的"高雅化"
    2.3 隐喻的意识形态性
        2.3.1 民间的?
        2.3.2 东方的?
第3章 从教化到娱乐:影视传播中的产业化分析
    3.1 木兰遭遇电子银幕时代
        3.1.1 技术+艺术+传播
        3.1.2 木兰触"电"
    3.2 木兰与影视的"化学反应"
        3.2.1 木兰"被商品化"
        3.2.2 木兰"被媚俗"
    3.3 影视"媚俗"策略
        3.3.1 人性角度——还原
        3.3.2 情感角度——演绎
        3.3.3 娱乐角度——戏说
第4章 狼来了: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4.1 木兰的跨文化传播语境
        4.1.1 全球化:一种增量空间
        4.1.2 娱乐产业:妖魔化的好莱坞
    4.2 跨文化嫁接之"果"
        4.2.1 木兰的"麦当劳化"
        4.2.2 成果?后果?
    4.3 中国木兰VS美国木兰
        4.3.1 "融"文化与"熔"文化
        4.3.2 文化姿态VS传播理念
    4.4 中国的木兰们:敢问路在何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皮白心”的花木兰——细读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变异[J]. 郑伟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5)
[2]“中为洋用”的《花木兰》[J]. 程丽华,高大千.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3]文化“同质化”与后发展国家的选择——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视域[J]. 孙英春.  浙江学刊. 2006(05)
[4]花木兰舞台艺术的演变[J]. 陈国华.  河南社会科学. 2005(06)
[5]遭遇好莱坞[J].   电影. 2004(04)
[6]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J]. 尹鸿.  文艺研究. 2000(06)
[7]神话·类型──纵览电影史上的花木兰[J]. 戴莹莹.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0(01)

硕士论文
[1]《木兰诗》研究[D]. 吕继红.山西大学 2006
[2]木兰形象的文化变迁[D]. 魏绍飞.四川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66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66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b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