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萧红研究看中国女性文学批评走向

发布时间:2021-07-05 16:34
  在多重原因的影响下,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在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女性文学批评内涵的丰富,都会给萧红研究带来新的变化。所以,以萧红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萧红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可以具体可感的把握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及其演变的内在规律。本文以萧红研究为中心,将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1935年-1949年间萧红研究。在民族救亡的时代背景下,萧红的《生死场》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动,萧红后期作品因与时代联系不够紧密而在文坛遭受了不小的非议,萧红研究至此陷入低迷。第二章是1978年-1990年间萧红研究。随着文化坚冰的打破,萧红和她的作品就好像深埋已久的宝藏又重新被人们发掘,萧红研究开始逐渐升温。80年代的中后期,萧红研究在西方女权主义等理论资源的影响下,批评观念不断更新,萧红的作品开始出现多种多样的解读,批评方法由单一走向多元。第三章是1990年至今的萧红研究。随着整个社会与民族文化观念的不断更新,研究者不再把萧红限制在一个特定的群体里,而是将她放入整个现当代作家群,乃至整个文学史坐标系中去纵深考察。利用更为扎实的中外理论资源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提出萧红...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0.3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基本思路
1 与时代“共名”——1935 年—1949 年间萧红研究
    1.1 民族救亡的时代语境
        1.1.1 政治历史环境
        1.1.2 文化语境
    1.2 萧红研究的兴起与曲折
        1.2.1 出入文坛的盛赞
        1.2.2 后期作品的批判
    1.3 萧红研究表现的 20 世纪 30、40 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特点
2 政治的反拨——1978 年—1990 年间萧红研究
    2.1 改革开放的时代语境
        2.1.1 政治历史环境
        2.1.2 文化语境
    2.2 萧红研究的重提与兴盛
        2.2.1 批评观念的更新
        2.2.2 批评空间的扩大
    2.3 萧红研究表现的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特点
3 多元化的批评——1990 年以后的萧红研究
    3.1 全球化的时代语境
        3.1.1 政治历史环境
        3.1.2 文化语境
    3.2 萧红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3.2.1 研究内涵不断丰富
        3.2.2 研究外延不断扩大
    3.3 萧红研究表现的新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特点
4 从萧红研究看中国女性文学批评走向
    4.1 批评理论:自发走向自觉
    4.2 批评主体:单性走向双性
    4.3 批评方法:单一走向多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批评的在场与角色的缺席——对“五四”至193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批评[J]. 王纯菲.  文艺争鸣. 2013(01)
[2]新世纪十年萧红研究状况分析[J]. 王春荣.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3]关于当代中国(大陆)三代女批评家的笔记[J]. 陈骏涛.  东南学术. 2003(01)
[4]论萧红小说的美学特征[J]. 姜志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4(03)
[5]“萧红现象”阐释[J]. 李计谋.  学习与探索. 1993(06)
[6]萧红及其著作研究书目[J]. 晴云.  图书馆建设. 1993(04)
[7]肖红的早期文学创作[J]. 陈隄.  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01)

博士论文
[1]“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D]. 李向辉.兰州大学 2007
[2]“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D]. 黄晓娟.华东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266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66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f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