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非营利空间能否成为文化的“第三力量”?——上海非营利艺术空间调研初期阶段分析与总结

发布时间:2021-08-07 13:19
  近五年来,上海在民营美术博物馆运营方面已卓有成效,也向着更大规模的方向发展。而同样作为"民营"的非营利空间,却沦于灰色地带,有些曾经努力做出过成绩的空间,也因为种种现实原因运营艰难。长此以往,必将陷入恶性循环,不利于艺术生态的全面与多元化构建。诚然,美术馆的政治使命和公众身份是与生俱来的,是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用一个词形容是"大树";而非营利空间则是大树长成前的一棵棵小树苗,本就具有草根性和大众性。政府不仅应扶持,也应致力于打造如此"小而精"的艺术空间,最终耕耘出一片健康全面的艺术生态。从城市精神文明和文化品牌构筑而言,非营利艺术空间的蔓延与发展,一如城市肌理,在它们的身上,有着海派都市多元的外部特征,也有着开拓的勇气、人文的情怀以及构筑健康艺术生态的理想。 

【文章来源】: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0,(03)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存在意义
二、“非营利”就是穷生意吗?
三、作为第三种力量的“第三部门”
四、非营利艺术空间的在地实践与反思
五、非营利艺术空间的经纬纵横
    (一)横向的资源与平台联结功能
    (二)纵向的在场性:社群艺术与社区营造
六、经费的来源渠道之可能性探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与政府改革之间的关系探究[J]. 李哲.  新西部(理论版). 2012(09)



本文编号:3327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327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c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