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五四道德革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6 22:00
  五四道德革命固然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但从思想史的发展过程而言,它又是明清时期长期思想运动的结晶,是思想家理性思考的结果。明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级出现,阶级矛盾加剧,现实生活与理学压抑人性、遏制人们的物质欲望的道统观念日益冲突,反理学思想因此兴起。经过明末清初到戊戌辛亥期间进步思想家的批判,理学的地位一落千丈,“三纲”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动摇。由是,封建的传统道德失去了往日的权威,日渐衰败。戊戌辛亥时期,人们在对“三纲”的批判中,提出了新道德、旧道德,真道德、伪道德的概念,梁启超率先提出了“道德革命”的口号,主张“发明一种新道德”,取代“三纲”。为此,他提出了公德与私德、权利与义务、自由与服从、利己与爱他、独立与合群等许多新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为中国道德史增添了许多新的道德元素,弱化了传统道德的影响。有清以来的思想运动为五四思想界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传统道德的弱化,更为其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人们的道德活动领域极度扩张,长期被压抑的激情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向旧道德发起攻击。五四道德革命是五四思想家对民初现实政治深入思考后所做出的抉择。他们认为,封建的伦理道德是专制...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论文研究的意义
    四、论文的框架和结构
    五、论文的突破与创新
第一章 传统道德的弱化
    一、理学衰落
    二、“三纲”动摇
    三、新道德因素的发生
第二章 理性的思考和抉择
    一、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二、道德的时代性
    三、道德革命宣言
第三章 批判孔教——道德革命之先声
    一、尊孔、复辟逆流
    二、孔教是专制政治的灵魂
    三、孔子之道不适于现代生活
第四章 批判家族制度及家族伦理——倡导人格独立
    一、批判家族制度
    二、批判儒家的孝道
    三、批判礼教对女性的摧残
第五章 批判迷信观念——启迪真理信仰
    一、批判鬼神迷信
    二、批判偶像崇拜
    三、提倡自我权威
第六章 批判旧文学——呼唤“人”的解放
    一、破坏旧道德的载体
    二、畅通新思想的传输
    三、建设“人的文学”
第七章 道德革命的深化
    一、批判“调和论”
    二、批判“精神文明论”
    三、新道德体系的构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J]. 任鸿隽.  科学. 2014(02)
[2]陈独秀、胡适、梁漱溟的五四观[J]. 高力克.  浙江社会科学. 2010(08)
[3]五四精神的新世纪传承与弘扬[J]. 黄志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03)
[4]颠覆与重建——陈独秀早期伦理思想探究[J]. 张伟.  船山学刊. 2008(04)
[5]简论“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道德启蒙贡献[J]. 金焕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S2)
[6]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J]. 谢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04)
[7]辛亥时期革命派内部伦理思想的分歧——兼论其时传统道德的历史命运[J]. 贾新奇.  伦理学研究. 2006(06)
[8]清末民初的道德救世与伦理重构刍议[J]. 赵炎才.  伦理学研究. 2006(04)
[9]批判与构建:陈独秀与“五四”时期道德革命[J]. 桂展鹏.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6(02)
[10]陈独秀伦理革命的传统内涵——兼论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法[J]. 吴先伍.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

硕士论文
[1]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与胡适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 李蔚.河北师范大学 2010
[2]陈独秀国民性思想研究[D]. 宗玉琴.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五四新文化的价值传统考察[D]. 石艳秋.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D]. 张云.燕山大学 2009
[5]“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D]. 韩丹.南昌大学 2008
[6]论谭嗣同的人道主义伦理思想[D]. 李斯.中南大学 2007
[7]鲁迅“国民性剖析”的哲学意蕴及其价值[D]. 朱继红.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的现代化观念[D]. 戴浩.武汉大学 2005
[9]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改造国民性思想[D]. 刘超.安徽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46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346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b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