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

发布时间:2021-08-21 16:54
  薛道衡是继温子升、邢邵、魏收之后北朝文学又一高峰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卢思道、杨素齐名,为隋代文坛的主流诗人。其诗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本文对薛道衡现存的21首诗、8篇文进行了笺注,在此基础上,对薛道衡及其文学创作做了考论。本文试图从家族文化的角度研究薛道衡文学的家学渊源。河东薛氏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文化积淀,形成了崇尚文雅、世业文儒的家学门风,终成为盛极隋唐的郡姓大族和文学世家。薛氏先辈们的品行和修养影响着子孙,尚儒好学、孝廉重义等优良家风的传承,造就了薛道衡“时之令望”的一代文宗。从时代文化背景看,薛道衡的文学创作思想应源于北齐。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化,南北文化逐渐融合,南北方的诗歌创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向对立面转化。在薛道衡的诗歌中可以找到南北文学融合痕迹,既体现北方文学朴实贞刚、雅健豪迈的风骨,也流转出南朝文学清绮秀丽的气韵,然而薛道衡将这两种风格融合的自然顺畅,既不停滞于北朝文学的贞刚质用,也不刻意模仿南朝文学的艳辞丽句,在每种艺术形式的展现中都蕴藉着诗人的独特情感体验,进而折射出诗人悲怆清冷、丽而不俗的独特艺术风格。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第1章 河东薛氏家学门风考论
        1.1 河东薛氏的族源
        1.2 文学家族的形成
    第2章 薛道衡及其文学创作
        2.1 薛道衡其人
            2.1.1 生平经历
            2.1.2 薛道衡的人格精神论
        2.2 文化背景
        2.3 创作内容和风格
            2.3.1 诗歌的内容
            2.3.2 诗歌的风格
            2.3.3 薛道衡的文章
下篇
    凡例
        出塞二首(一)
        出塞二首(二)
        昭君辞
        昔昔盐
        豫章行
        从驾幸晋阳诗
        奉和月夜听军乐应诏诗
        奉和临渭源应诏诗
        秋日游昆明池诗
        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诗
        重酬杨仆射山亭诗
        入郴江诗
        渡北河诗
        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
        从驾天池应诏诗
        梅夏应教诗
        人日思归诗
        夏晚诗
        岁穷应教诗
        咏苔纸诗
        宴喜赋
        因聘陈奏请责陈主陈藩
        吊延法师书
        隋高祖文皇帝颂并序
        老氏碑
        为敬肃考状
        祭淮文
        祭江文
附录一:《薛道衡集》主要书志叙录
附录二:薛道衡传
附录三:《薛司隶集》题辞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东薛氏文学家族传论[J]. 沈文凡,孟祥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9(01)
[2]论薛道衡及其诗歌[J]. 于英丽.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3]“空梁落燕泥”与薛道衡之死[J]. 孔庆芝.  兰台世界. 2006(11)
[4]隋唐时期南风北渐述论[J]. 秦永洲.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5]文化整合视野中的诗史进程——论隋代诗歌的文化史意义[J].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6]论隋代文坛的两大流派[J]. 李建华.  唐都学刊. 2005(02)
[7]河东士族归入“关中郡姓”考释——以河东裴氏为个案[J]. 李永康,张彩琴.  运城学院学报. 2005(01)
[8]北朝社会环境对学术和文艺的影响[J]. 曹道衡.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
[9]河东薛氏研究——两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豪强的发展道路[J]. 许蓉生,林成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11)
[10]试论北齐文化的特征[J]. 赵新民.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博士论文
[1]隋代文学研究[D]. 李建国.武汉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薛道衡研究[D]. 朱慧.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559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3559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f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