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误读”与张爱玲的文学接受

发布时间:2021-08-24 12:56
  本文以时间为序,梳理不同时期张爱玲文学接受中的“误读”现象,讨论这些“误读”形成的过程、原因,以及对张爱玲文学接受和创作的影响,更重要的,探讨这些“误读”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文所指的“误读”是广义上的误读,不仅包括对张爱玲作品文本的误读,对其文学观念、文学风格的误读,也包括对其它与文学创作有关的生活经历和政治立场的误读;包括普通读者对张爱玲作品的一般阅读和接受,也包括专业文学研究者、批评家的研究和批评。第一章主要关注读者包括研究者对四十年代张爱玲及其作品的“误读”。傅雷用笔名迅雨发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从自己的文艺理论出发高度赞扬了《金锁记》而批评了张爱玲的其他作品,在张爱玲看来是对自己作品和文学观念的“误读”,因而与之打起了笔墨官司。抗战结束后,张爱玲因为作品发表的刊物问题以及与胡兰成的婚姻关系,在政治上受到了众多误解和指责,并为这些政治上的“误读”再次打起了一场笔墨官司,但最终自己作品的创作和发表仍然受到了很大影响。第二章结合新披露的史料,试图还原张爱玲在五十年代的创作轨迹,从而探讨《秧歌》与《赤地之恋》后来被过度政治化解读从而成为一种“误读”的原因。通过张爱玲在新中国初期参加上...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四十年代:从文学的“误读”到政治的“误读”
    第一节 文学范畴的“误读”
    第二节 政治范畴的“误读”
    第三节 《郁金香》与小报
第二章 五十年代:妥协与“误读”
    第一节 上海第一届文代会与土改
    第二节 《十八春》与《小艾》的变化
    第三节 《秧歌》与《赤地之恋》政治立场的转向
第三章 六七十年代:“误读”的延续
    第一节 《怨女》、《半生缘》与“反误读”的努力
    第二节 《色,戒》与无法退场的“误读”
    第三节 五详《红楼梦》,两译《海上花》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悲凉与炽热交织的生命旅程——张爱玲《异乡记》释读[J]. 张伯存.  现代中文学刊. 2011(05)
[2]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J]. 许子东.  文学评论. 2011(02)
[3]《小团圆》中的母女关系[J]. 许子东.  新文学史料. 2011(01)
[4]张爱玲译事年表[J]. 陈亚明.  新文学史料. 2011(01)
[5]谎言与真相——胡兰成生平考释[J]. 秦贤次.  新文学史料. 2011(01)
[6]女装·时装·更衣记·爱——张爱玲与恩师许地山[J]. 邵迎建.  新文学史料. 2011(01)
[7]张爱玲与外国文学[J]. 陈娟.  新文学史料. 2011(01)
[8]国民党为什么不认为《秧歌》是“反共小说”[J]. 古远清.  新文学史料. 2011(01)
[9]张爱玲文坛交往录(1943—1952,上海)[J]. 蔡登山.  新文学史料. 2011(01)
[10]冷峻的悲悯,纠结的同情——对张爱玲《小团圆》情思内蕴的分析[J]. 王学谦,刘洋.  文艺争鸣. 2011(01)



本文编号:3360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360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4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