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叶燮“与古人交为知己”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4 19:37
  叶燮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位杰出的文论家,其《原诗》被誉为“继《文心雕龙》之后第二部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诗学专著”,其中“与古人交为知己”的相关理论始终指导着叶燮的诗评实践,因而成为《原诗》中极具研究价值的理论部分。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叶燮这一论说的内在脉络,发现这一理论的体系性,并挖掘这一理论在对叶燮当时及现当代产生的影响。本文分共为五个部分:绪论通过归纳,总结历来叶燮及其《原诗》的研究成果和历史评价,说明对叶氏“与古人交为知己”论说进行梳理的重要意义;第一章主要通过叶燮家风、交游经历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考证,阐释叶燮“与古人交为知己”这一论说是在明末清初诗坛不振、“如何对待古人及其作品”的讨论曾几度走向的极端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中提出的;第二章主要阐释叶燮“与古人交为知己”的理论内涵,包括诗人之本的“理、事、情”、诗人之本的“才、胆、识、力”和与古人交流互动的读诗之本等三部分内容;第三章主要通过评析叶燮对杜甫部分诗句的点评策略,说明“与古人交为知己”的具体操作过程;第四章主要以今人的眼光审视叶燮“与古人交为知己”对艺术审美主客体关系、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和文化诗学理论建设的启发意义,重申对叶燮... 

【文章来源】: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成果述评
第一章 “与古人交为知己”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一节 家风影响及交游经历
    第二节 明末清初的文坛现状
第二章 “与古人交为知己”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诗之本:理、事、情
    第二节 诗人之本:才、胆、识、力
    第三节 读诗之本:与古人互动
第三章 “与古人交为知己”之批评实践
    第一节 不忽略古人,不附会古人
    第二节 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
第四章 “与古人交为知己”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 审美主客体的互动
    第二节 古代文论现代阐释的启发
    第三节 文化诗学的理论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叶燮《原诗》所举杜诗四例疏解[J]. 张广林,段宗社.  安康学院学报. 2011(04)
[2]叶燮的诗歌审美思想与俄国形式主义诗学之比较[J]. 白春香.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3]海外叶燮研究综述[J]. 邓心强.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4]论叶燮的诗学批评[J]. 邓心强.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5]2000—2008年叶燮研究述评(下)[J]. 邓心强.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6]探求与古人对话的恰当方式——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为例[J]. 李春青.  文化与诗学. 2009(01)
[7]获取真义与焕发新义——略谈中华古文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 童庆炳.  文化与诗学. 2009(01)
[8]叶燮研究史上硕博论文述评[J]. 邓心强.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9]新世纪初叶燮研究述评[J]. 邓心强.  榆林学院学报. 2009(03)
[10]叶燮的阅读思想:读什么和怎么读[J]. 邓心强.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博士论文
[1]叶燮《原诗》研究[D]. 李晓峰.苏州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叶燮《原诗》研究[D]. 王霞.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论叶燮的诗性智慧[D]. 李铁青.曲阜师范大学 2007
[3]叶燮与艾略特比较研究[D]. 陈峥.山东大学 2006
[4]叶燮诗文研究[D]. 陈雪.西北师范大学 2006
[5]崇正主变[D]. 张秀仑.河北师范大学 2005
[6]王夫之诗学与叶燮诗学比较研究[D]. 李晓峰.新疆大学 2003
[7]叶燮《原诗》美学思想研究[D]. 刘晓春.山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60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360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4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