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北朝隐逸思想与隐逸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5 16:04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隐逸通过思想渗透和行为引导的方式与世人的社会生活产生联系。隐逸行为的普遍出现及隐士的不断涌现,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形成了一种隐逸文化。隐逸文化反过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联接隐逸与文学之间的桥梁,隐逸文学便由此诞生。北朝隐逸主体的研究范围包括北朝本土士人和西凉及南朝入北的士人,隐逸主体的思想行为既有心理取向如企慕隐逸或吟咏隐士,又有行为取向如隐遁山林或寻访隐士。北朝隐逸士人在隐逸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文学、非隐士的精神企慕和理论探索所形成的文学都可以归为隐逸文学的范畴。绪论主要对“隐逸”和“隐逸文学”作一界定,并对北朝隐逸研究的范围进行概述。通过对北朝隐逸研究现状的分析,明确本论文的研究方向为探索北朝的隐逸思想和隐逸文学、北朝隐逸思想与文学的关联以及北朝隐逸与南朝隐逸的对比研究。第一章是北朝隐逸思想的研究。一是探究北朝隐逸思想的成因。纵向历史原因即从先秦奠定基础、两汉渐成风气到魏晋隐逸风潮高涨的发展脉络,横向社会原因有社会政治原因和文化原因。社会政治原因包括统治政策的严苛、土地兼并、汉化过程中的斗争以及各政权集团的战争;文化原因包括佛学道教的推崇、儒学的复兴、玄学的北传...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隐逸”与“隐逸文学”之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研究思路、意义
第一章 北朝的隐逸思想
    第一节 北朝隐逸思想的成因
    第二节 北朝隐逸思想的表现
    第三节 北朝与南朝隐逸思想之差异
第二章 北朝的隐逸文学
    第一节 北朝隐逸文学的体式与内容
    第二节 北朝隐逸文学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北朝与南朝隐逸文学之差异
第三章 北朝隐逸思想与隐逸文学的关联和价值
    第一节 北朝隐逸思想与隐逸文学的关联
    第二节 北朝隐逸思想与隐逸文学的价值及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齐“文林馆”馆臣的诗歌创作及其诗史意义[J]. 卢有泉.  名作欣赏. 2013(17)
[2]论北朝赋的创作倾向及理论嬗变[J]. 彭安湘.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3]北朝辞赋论[J]. 郭建勋.  中国文化研究. 2010(04)
[4]试论北朝文学研究的框架与视角[J]. 高人雄.  文学评论. 2010(06)
[5]浅析隐逸精神的内涵[J]. 张兆林,束华娜.  大众文艺. 2010(07)
[6]论北朝诗歌的特点[J]. 鲁维娜.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7]南北朝时代思想对卢思道文学创作的影响[J]. 刘曙光.  菏泽学院学报. 2009(06)
[8]北朝时期之玄学及其相关文化风尚考述[J]. 王永平.  学术研究. 2009(11)
[9]六朝隐逸诗的风行及流变[J]. 郭仁昭.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10]庾信诗赋中“隐遁之念”辨析[J]. 张黎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博士论文
[1]北朝散文研究[D]. 宋冰.苏州大学 2006
[2]中古隐逸诗研究[D]. 许晓晴.复旦大学 2005
[3]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D]. 霍建波.陕西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六朝隐士与政治、学术文化之关系[D]. 王圣.安徽师范大学 2007
[2]东晋隐逸诗研究[D]. 周银凤.上海师范大学 2007
[3]陶渊明隐逸研究[D]. 曹慧琳.扬州大学 2006
[4]论汉魏六朝隐逸诗[D]. 漆娟.西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96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396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c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