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司马承祯交游与文学考论

发布时间:2021-11-01 19:17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先生,茅山派第十二代宗师,既是贡献卓越的道教领袖,又是硕果颇丰的文学家、思想家,一生撰写有《天隐子》、《坐忘论》等著作。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当朝期间,司马承祯被多次征召入宫,由此给唐代的政治发展带来不小的影响。后游历名山,传经授徒,发扬道教派系,传承道教文化,茅山宗得以壮大,其影响力波及南北。目前学术界对司马承祯的生平经历和道教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作品的研究都是以道教角度来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到文学。且有极少人专门从他交游的角度来研究司马承祯,本文将对他的交游和文学进行一个综合性地整理,运用考证法、文献法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资料来完成本文的创作。本文绪论部分为研究综述,先论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后总结前人对司马承祯的相关研究成果,再论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最终以展现文章的研究价值。正文对司马承祯交游和文学考论将从以下三章来进行:第一章介绍了司马承祯交游的背景,根据司马承祯的生平与唐朝时期的史料结合他的创作,分别从盛唐道教的发展状况和司马承祯的道教信仰两方面来分析他交游的背景,以此来再现他当时活动的文化圈,为对他与交游活动的考察打下基础。第...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价值
第一章 司马承祯交游的背景
    第一节 盛唐道教的时代特色
        一、唐代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
        二、茅山派的道教传承
    第二节 司马承祯的道教信仰
        一、个人兴趣追求
        二、发扬光大道教
第二章 司马承祯交游考述
    第一节 司马承祯与唐朝统治者的交游
        一、与武则天的交游
        二、与李旦的交游
        三、与李隆基的交游
    第二节 司马承祯与唐代文人士大夫的交游
        一、与“方外十友”的交游
        二、与“仙宗十友”的交游
        三、与其他文人士大夫的交游
        四、以诗赠别的文人、群臣
    第三节 司马承祯与宗教人士的交游
        一、与潘师正的交游
        二、与李含光的交游
        三、与谢自然的交游
        四、与玉真公主的交游
第三章 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与文学创作
    第一节 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
        一、服气炼形的养命说
        二、虚心与存思的修性论
    第二节 司马承祯道教思想与唐代文学创作
        一、诗歌创作中的“求仙”主题
        二、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意境
        三、追求自由的隐逸情趣
    第三节 司马承祯的文学艺术成就
        一、精于诗文的文学造诣
        二、修身养性的琴乐技术
        三、书画与建筑的审美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仙宗十友”:盛唐气象的一个表符[J]. 高丽杨.  中国道教. 2014(05)
[2]方外十友与盛唐文学[J]. 胡旭.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3]司马承祯养生思想述评[J]. 邵汉明.  社会科学战线. 2012(06)
[4]王屋山高道司马承祯道教医学思想及其影响(二)[J]. 盖建民,何振中.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5]司马承祯道教哲学思想之探析[J]. 马琨.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6]司马承祯的修道思想[J]. 汤其领.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7]司马承祯生平及其养生思想探析[J]. 刘霖.  中医研究. 2007(01)
[8]道、学、术:道教史研究的新视角[J]. 孔令宏.  文史哲. 2006(03)
[9]司马承祯《坐忘论》的养生观[J]. 付笑萍.  中国道教. 2006(02)
[10]关于王维的隐居问题[J]. 王辉斌.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3(06)

博士论文
[1]宋前茅山宗文学研究[D]. 段祖青.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清虚与奇幻的交汇[D]. 蒋艳萍.暨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方外十友”研究[D]. 孔周园.天津师范大学 2013
[2]司马承祯之身体美学研究[D]. 张硕.苏州大学 2013
[3]司马承祯道教思想研究[D]. 王运飞.中央民族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70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470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d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