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因时到没落—晩期桐城派与现代性

发布时间:2021-11-06 01:47
  晚期桐城派是有清一朝最大的古文流派,绵延逶迤至新文学大兴,且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传统文学的代表。论文从晚期桐城派作家所处的历史环境与职业路径切入,探讨传统文学现代性变革的努力。晚期桐城派的现代性努力实际是一个“张力”逐渐破解的过程。这种张力来自桐城派文人自身现代化的努力与急剧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与背离。论文的框架如下:在导论中,阐述选题思路,以往的研究成果,界定研究对象和现代性概念,重点剖析晚近的主流文学何以一夜之间成为“谬种”。这也是本人研究晚期桐城派的兴趣点和出发点。第一章,生活空间与现代性的另一种起源。分析幕府、学堂和海外交流活动对桐城派作家现代性的影响。上述三个机构(区域)是孕育现代性、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驱动器,也是晚期桐城派作家的主要职业归属。第二章,曾门四弟子:济世变求雅正,独领风骚。透过曾门四弟子吴汝纶、张裕钊、薛福成、黎庶昌的作品分析,以及与幕府、域外、学堂的关联,指出桐城古文在近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四人是中国近世改革的先锋,其古文新意境的开拓对桐城派末期创作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第三章,桐城嫡传:谨守家法回归理学,声势渐微。分析姚永朴、姚永概、马其昶...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从主流文学到桐城谬种
    二、时间、空间与社会身份的三维聚焦
    三、晚期桐城派研究综述
    四、从现代性出发
    注释
第一章 生活空间与现代性的另一种起源
    第一节 近代幕府与文学的现代性
    第二节 近世学堂与文学的现代性
    第三节 域外:流动的现代性空间
    第四节 晚期桐城派作家的生活形态与文学生产
    注释
第二章 曾门四弟子:济世变求雅正,独领风骚
    第一节 吴汝纶:文以存道,济时变
    第二节 张裕钊:因声求气,崇礼明道
    第三节 薛福成:经世文章,醇雅有度
    第四节 黎庶昌:吸纳中西,词章事功
    注释
第三章 桐城嫡传:谨守家法回归理学,声势渐微
    第一节 姚永朴:词雅气渊,谨守家法
    第二节 姚永概:真能绍桐城之学者
    第三节 马其昶:桐城殿军
    第四节 贺涛:深哀文衰,执静守动
    注释
第四章 桐城新变与余绪:新思想与旧载体的纠葛
    第一节 严复:优雅的译介者
    第二节 林纾:“离经叛道”的古文捍卫者
    第三节 张謇:被“遮蔽”的桐城派传人
    第四节 吴闿生:桐城派守夜人:譬彼舟流,不知所届
    注释
第五章 现代性突围与失守
    第一节 新世界、新国家与新情感
    第二节 新语言与新形式
    第三节 实用、世用与怡情
    第四节 现代文学空间中的别样风景——基于《青鹤》杂志的考察
    第五节 艰难的突围
    注释
结语不尽优雅地落幕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读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30年代桐城派的存在与转型——以《青鹤》为中心的考察[J]. 魏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2]“文学”流派,还是“学术”流派?——“桐城派”界说之反思[J]. 欧明俊.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3]“兼容并包”与“谬种”退隐——桐城文章与大学教育的现代转型[J]. 吴微.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4]严复与复旦公学[J]. 张仲民.  历史研究. 2009(02)
[5]吴汝纶弃官从教辨析[J]. 董丛林.  历史研究. 2008(03)
[6]作品、产品与商品——古代文学作品商品化的一点考察[J]. 王水照.  文学遗产. 2007(03)
[7]从新英格兰到六朝故都:一个现代知识群体的聚散——以《吴宓日记》为中心的描述[J]. 陈引驰.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8]重新审视欧化白话文的起源——试论近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 袁进.  文学评论. 2007(01)
[9]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J]. 郝岚.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2)
[10]从亲和到遗弃:桐城派与京师大学堂的文化因缘[J]. 吴微.  东方丛刊. 2006(03)



本文编号:3478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478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f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