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小镇畸人》中的畸人

发布时间:2019-11-28 11:15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特殊的地位。尽管他从未接受过正式的教育,也从未学习过如何写作,他却被誉为“名家之师”。《小镇畸人》是舍伍德·安德森的经典之作,而且这部作品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安德森的写作风格对像福克纳和海明威等作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包括二十五个故事,描写了二十三个畸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怪异的行为。这本书讲述了小镇上的人们,他们渴望被理解被爱的强烈的愿望,但是就是这种本能却被处在转型的社会所抑制。本论文旨在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分析《小镇畸人》中的畸人。主要运用的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泛性欲说和三重人格结构。本论文试图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探究小镇上的畸人们的内心精神世界。 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导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舍伍德·安德森和他的作品,前人对安德森与其作品的评价、这一领域内的研究成果以及本论文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是关于书的作者舍伍德·安德森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第一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概述了安德森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代表作《小镇畸人》。对作者人生经历的了解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十九世纪,美国处于从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时期。安德森本人就是这种转型社会的经历者和见证者,所以他将自己的感想抒发在《小镇畸人》中。第一章的第二部分简述了与本论文相关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第三部分分析了安德森的写作动机。由于他适应转型社会的痛苦的自身经历,他表达了他对农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怀念,和对在工业社会中畸人们的同情。 第二章将运用弗洛伊德的泛性欲说来分析《小镇畸人》中的畸人。根据弗洛伊德所说,人们的行为由最强有力的本能所决定,这种本能就是性本能,性本能又分为性的本能和爱的本能。弗洛伊德将性本能这种重要的功能称为“力比多”。如果人们最重要的本能被抑制,而且没能找到一种合适的途径去释放,那么他们将会成为畸人。 第一部分主要关于清教主义者和物质主义者之间的冲突。在工业化出现之前,清教主义的思想主导着人们的道德观。清教徒有很多原则和性方面的道德标准。为了追求精神和宗教上的目标,清教徒放弃了各种世俗的快乐。虽然工业进程临近,清教的原则却仍然深入人心。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物质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引入社会。也就是说,钱成为人们各种行为的目的。城市的发展使一种新的文化滋生就会使一种旧的文化灭亡。结果是清教的文化被物质文化所取代。因此,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之间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是生活在转型社会中的人们感到痛苦。第二部分是关于畸人们在性释放方面的反应。根据弗洛伊德所说,精神失常和精神抑郁可能是由于对性冲动的压抑。这样,如果人们的性冲动无法得到释放,那么人们将会在性格方面不正常。在安德森笔下的小镇中的畸人们正是因为性冲动未得到释放而变成了畸人。总而言之,这些畸人生来本不是畸人,,他们之所以成为畸人是因为他们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释放他们的压抑,而这种方式是畸形的方式。 第三章运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分析理论,即三重人格结构“自我”、“本我”、和“超我”,来分析小镇中的畸人们。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髓分析理论分析小镇上畸人们,畸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能得到更好的理解。而且小镇上人们称为畸人的原因也能得到更透彻的理解。在转型社会里,因为“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畸形的“本我”,人们感到无限的困惑甚至迷失自我。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这部分主要对前文的分析进行总结,并点出本文的主旨。通过应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本论文将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小镇畸人》中的畸人。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应用到文学作品中无疑对文学分析是一项巨大的贡献。通过对畸人们怪异行为和时期之间联系的深入分析,我们能找出现代人因为孤独所痛苦的原因。本论文将揭示畸人们的精神世界并讨论“自我”和“超我”之间不平衡的关系。因此,本论文对于生活在现今社会中的现代人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晓莉;评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李河发;自由主题在兰·斯顿·休斯诗中的体现及其对后人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王玉明;绝对神权与天赋人权——爱德华兹与富兰克林的清教思想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江群;蔡玉辉;;《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汪艾文;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意象营构[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汪艾文;从人物形象看《太阳照样升起》主题的揭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白雪;浅析语言风格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王平;《土生子》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解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章联;福克纳作品中两类对立的女性形象[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陈习芝;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庞德的诗歌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邓萍;;一幅美之画卷,一曲爱之哀歌——《安娜贝尔·李》赏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3 李杏利;;谁是真正的南方绅士——对思嘉丽三个丈夫和一个情人的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黎;孤独的自我反思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郭勤;依存与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李洁;论梭罗与中国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8年

4 卫岭;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D];苏州大学;2008年

5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超;论《白鲸》中的死亡现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龙飞;论《八月之光》主人公乔·克里斯莫斯的异化与反异化[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谷春娜;唐宋诗词颜色意象及其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邓荷;哈克的成长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冯静;论《紫色》中茜莉对身份的寻求[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媛媛;文化教学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晓燕;探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艺术[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10 张旭;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67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67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d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