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傲慢与偏见》英汉话语系统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19:17

  本文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英汉话语系统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经典代表作,译为中文后,其浪漫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语言艺术吸引了大量中国读者。但是,《傲慢与偏见》中文版的译介只有短短50多年历史,因此对其中文译本的翻译研究多年来一直是许多学者所关注的。众多译本中孙致礼于20世纪80年代重译的版本,是迄今为止接受范围最广并曾多次重印的译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已有学者对孙致礼《傲慢与偏见》的汉译本予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现有的研究多数较为片面,缺乏足够的系统性。本文拟以贾正传的翻译辩证系统观和话语系统分析模式为指导,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从语境关系、语义内容和语体形式等层面对《傲慢与偏见》的孙致礼汉译本和英文文本予以系统的比较研究。 语境关系层面的比较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原文与译文所在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背景;第二,原文作者和译者的生活经历比较,包括他们各自的教育背景、性格特点及写作风格;第三,目标读者比较。研究表明,孙致礼和简奥斯丁的文本虽然在写作背景、作者个人经历和目标读者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孙致礼的汉译本适应了他所处的语境特征特别是受众的语言风格,实现了译本与原文文本在功能上的对等。 语义内容层面的比较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宏观语义层面比较,包括小说原文和译文的故事情节、作者价值观及译文文本对小说原文整体意义的传达,并从语义连贯方面对译本与原文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二,微观语义层面比较,从句子意义和短语词汇意义两个方面对原文和中文译本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孙致礼再现了原文的整体故事情节并根据汉语使用习惯适当地选择直译或意译手段,符合汉语的连贯性,再现了小说原文的意义特点,实现了语义内容上的对等。 语体形式层面的比较也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第一,宏观形式方面比较,包括小说译本和原文整体结构和章节安排比较,并从语篇衔接角度,对复指和替代两种手段分别在译本与原文中的使用进行了比较;第二,微观层面比较,主要关注汉英文本句法、词汇和修辞特点。研究证实,孙致礼的译本和原文在小说整体构造上保持一致,且通过汉语习惯使用的衔接手段如重复(人称)和省略(冠词“the”)而不是纯粹翻译原文中使用的复指和替代手段,实现了汉语译本的语篇衔接。孙致礼的汉语译本符合原文的句法和词汇结构,但倾向于根据汉语使用习惯把原文中的长句划分为短句。同时孙致礼也深刻领会到原文作者意图,灵活再现原文修辞风格,实现了语体形式上的对等。 本文可望对《傲慢与偏见》及各种文学翻译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的价值。从理论方面看,本文有助于弥补现有的《傲慢与偏见》及文学翻译研究理论上的不足。从实践方面看,本文可对现有的文学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吸引更多译者关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汉英文本的差异。
【关键词】:文学翻译 《傲慢与偏见》 系统功能语言学 翻译辩证系统观 话语系统分析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7
  • 1.1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ettings of the Study12-13
  • 1.2 Objectives and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13-16
  • 1.2.1 Dialectical Systemic Philosophy of Translation14
  • 1.2.2 Systemic Approach to Discourse Analysis14-15
  • 1.2.3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15-16
  • 1.3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the Thesis16-17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7-21
  • 2.1 Existing Studies of Pride and Prejudice17-19
  • 2.2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19-21
  • Chapter Three Comparison of the Two Texts on the Contextual Level21-31
  • 3.1 General Remarks21-22
  • 3.2 Comparison of Settings of Writing and Translating22-25
  • 3.2.1 Setting of Jane Austen’s Writing22-24
  • 3.2.2 Setting of Sun Zhili’s Translation24-25
  • 3.3 Comparison of Author and Translator25-29
  • 3.3.1 Jane Austen25-27
  • 3.3.2 Sun Zhili27-29
  • 3.4 Comparison of Readers29
  • 3.5 Summary29-31
  • Chapter Four Comparison of the Two Texts on Semantic Level31-42
  • 4.1 Comparison of the Macro-semantic Structures31-36
  • 4.1.1 The Plot of Pride and Prejudice in the Two Texts31-33
  • 4.1.2 Coherence in the Two Texts33-36
  • 4.2 Comparison of the Micro-semantic Structures36-41
  • 4.2.1 Sentence Meaning in the Two texts36-38
  • 4.2.2 Phrase and Word Meaning in the Two Texts38-41
  • 4.3 Summary41-42
  • Chapter Five Comparison of the Two Texts on Stylistic Level42-61
  • 5.1 Comparison of Macro-stylistic Features42-46
  • 5.1.1 The Formal Structure of the Two Texts42
  • 5.1.2 Cohesion in the Two Texts42-46
  • 5.2 Comparison of Micro-stylistic Features46-60
  • 5.2.1 Syntactic Features in the Two Texts47-51
  • 5.2.2 Lexical Features of the Two Texts51-56
  • 5.2.3 Rhetorical Features in the Two Texts56-60
  • 5.3 Summary60-61
  • Chapter Six Conclusion61-64
  • 6.1 Summary of the Study and its Findings61-62
  • 6.2 Implication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62-64
  • References64-67
  • Publications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石荣;;《傲慢与偏见》中的话语交际分析[J];海外英语;2011年12期

2 孙致礼;我译《傲慢与偏见》[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3 徐乐怡;撩开婚姻面纱 看人世间百态——《傲慢与偏见》的文化内涵[J];南都学坛;2004年05期

4 贾正传;张柏然;;辩证系统视野中的翻译本质和特性[J];外语研究;2007年04期

5 贾正传;话语系统观──用系统观考察话语观的尝试[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2期

6 何欣;契合之美——孙致礼译本对《傲慢与偏见》技巧与神韵的传达[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高雅;;《傲慢与偏见》与乡村中的英国社会[J];文学教育(上);2010年10期

8 张静;;比较研究《傲慢与偏见》的三个汉译本[J];文学教育(中);2012年06期

9 徐欣;;基于多译本语料库的译文对比研究——对《傲慢与偏见》三译本的对比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英汉话语系统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3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9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