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中日古典文学中的复仇“女鬼”与“女幽灵”形象异同

发布时间:2021-02-03 08:43
  “灵魂不死”的信仰广泛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早期发展阶段,然而不同民族基于这种信仰,对“死亡、灵魂”问题的思考肯定存在差别。中日原始灵魂信仰分别是促成“鬼”与“幽灵”产生的重要因素。文学世界中,“鬼”与“幽灵”的形象更是多姿多彩。在中日古典文学史上,有一系列以“鬼”和“幽灵”为题材的作品,其中“鬼”与“幽灵”被借来表现和反思现实生活,从而在两国文化领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鬼文化”和“幽灵文化”。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女鬼”形象既具有古代理想女性的品质特征,又因为“鬼”的身份而个性鲜明。复仇“女鬼”形象既是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遭受压迫的客观反映,也展现出了女性独立的立世精神,并且随着其形象在古典小说中“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逐渐被赋予了伦理教化的意味。日本最早的“幽灵”形象脱胎于中国古典志怪小说中的“鬼”形象,出现在平安时代初期的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中,其后的《今昔物语》中始见真正反映日本原始死亡观念的“幽灵”形象。复仇“女幽灵”形象虽然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但集中出现却在江户时代,“累”、“阿菊”、“阿岩”、“矶良”的故事被民间传说、歌舞伎、小说等文艺形式反复演绎,她们最终被...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方法
一、“鬼”与“幽灵”的原生态思考
    (一) 中日原始灵魂信仰
    (二) 中国鬼文化溯源
    (三) 日本幽灵文化模式
二、复仇“女鬼”与“女幽灵”形象的存在模式
    (一) “女鬼”与“女幽灵”形象的存在模式
        1. “女鬼”形象的流变
        2. 女幽灵形象的发展趋势
    (二) 发展与流变——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复仇女鬼形象
    (三) 集中出现——江户时代的复仇“女幽灵”形象
三、复仇“女鬼”与“女幽灵”形象异同
    (一) 差异的源头——“鬼”与“幽灵”形象异同
    (二) 不同的发展趋势特征
        1. 发展与集中
        2. 内涵演变与内涵延续
    (三) 复仇方式的异同
        1. 复仇方式的时代演变与内涵
        2. 选择复仇方式的倾向
        3. 关于复仇方式的评价
四、形象异同的本源
    (一) 民俗宗教观念
    (二) 复仇民族心理
    (三) 社会历史发展状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传奇中复仇女性类型浅析[J]. 李艳,易文勇.  语文学刊. 2006(18)
[2]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之探寻[J]. 王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S1)
[3]日本幽灵初考[J]. 王鑫.  语文学刊. 2005(24)
[4]魏晋女性复仇文学主题的文学史意义及成因[J]. 王立,李贵银.  宿州师专学报. 2003(01)
[5]《搜神记》和宋代话本小说中女神、女鬼、女妖形象的文化解读[J]. 刘相雨.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1(02)
[6]《日本灵异记》中骷髅诵经故事的源流及特色[J]. 林岚.  日本学论坛. 2001(01)
[7]“鬼”的原型——兼论“鬼”与原始宗教的关系[J]. 叶舒宪.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1)
[8]“鬼”字形义浅探[J]. 程邦雄.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3)
[9]鬼道·谈风·女鬼──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女鬼形象独秀原因探析[J]. 孙生.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 1997(02)
[10]漫谈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之女鬼故事[J]. 胡仲实.  广西师院学报. 1996(04)



本文编号:3016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016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8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