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公共性:鲁迅对王尔德的接收与转化

发布时间:2021-03-08 04:52
  就其思想资源而言,鲁迅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底色,这一特征决定了他既坚守传统,同时又向世界敞开,无疑这也构成了他本人积极译介王尔德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比较鲁迅的《野草》(1927)与王尔德作品的同中之异,指出:鲁迅在译介王尔德的过程中,不仅接受和借鉴了王尔德唯美颓废主义文学的积极因素(色彩、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而且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在追求文学"公共性"的过程中,大胆地对唯美颓废主义的思想内核进行转化和超越,从而在其文学创作中成功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文章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8,(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底色:民族性与世界性
    2.1 民族性
    2.2 世界性
3. 鲁迅对王尔德的接受
    3.1 对王尔德的译介
    3.2 色彩的运用
    3.3 意象与象征的手法
4. 鲁迅对王尔德的转化
5.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鲁迅的暗功夫[J]. 孙郁.  文艺争鸣. 2015(05)
[2]世界主义、世界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世界性[J]. 王宁.  中国比较文学. 2014(01)
[3]鲁迅与生态——创作、批判立场及其他[J]. 纪秀明,李敬巍.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1(04)
[4]“比亚兹莱”的中国旅程——鲁迅编《比亚兹莱画选》有关文化、翻译、艺术的问题[J]. 徐霞.  鲁迅研究月刊. 2010(07)
[5]现代性、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构[J]. 王宁.  文艺研究. 2002(06)
[6]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王尔德的矛盾性及其社会意义[J]. 周小仪.  外国文学评论. 1994(03)

博士论文
[1]王尔德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 朱彤.北京语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70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070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a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