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大自然的歌手”与“大自然的崇拜者” ——华兹华斯与徐志摩的自然观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7 22:27
  华兹华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者,被雪莱称为“大自然的歌手”;徐志摩是20世纪初中国新诗创作的一个主力,自称为“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们都热爱自然,讴歌自然,关注大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影响。他们在自然与童年、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上,以诗文的形式表达了相似而又略有不同的哲理,表达了他们对人类的关切与挚爱。徐志摩深受华兹华斯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再加上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积淀于心,以及个人性情的特点等,他有着与华兹华斯极其相似但又略有不同的自然观。他们作为关爱人类的浪漫主义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歌者和崇拜者,都把自然作为疗救社会的良药,他们的自然观有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但由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渊源等各种原因,他们的自然观又呈现出差异。 本文拟就华兹华斯和徐志摩的自然观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的异同,从而深刻理解徐志摩的自然观,进而正确认识和理解徐志摩其人、其文及其思想。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首先介绍目前对华兹华斯与徐志摩自然观之比较的研究现状,其次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再次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正文第一部分,从历史和个人背景角...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对华兹华斯与徐志摩自然观的影响
    2.1 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对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影响
    2.2 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对徐志摩自然观的影响
第三章 华兹华斯与徐志摩的自然观
    3.1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3.1.1 自然:神性、理性与人性的结合
            3.1.1.1 自然是神性的表现
            3.1.1.2 自然是理性的象征
            3.1.1.3 自然具人性的意义
        3.1.2 儿童:重返自然的中介
        3.1.3 自然:疗救人类社会的良药—从爱自然到爱人类
    3.2 徐志摩的自然观:蕴含着“爱、自由和美”
        3.2.1 自然:使人心灵安憩与愉悦的家园,自由的象征
        3.2.2 自然:滋养与教育人类精神的奇书
        3.2.3 自然:人类真纯情感的源泉、性灵的补剂及疗救社会良药
第四章 华兹华斯与徐志摩自然观的类同与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
    4.1 华兹华斯与徐志摩自然观的类同与差异
    4.2 华兹华斯与徐志摩自然观产生类同的根源
    4.3 华兹华斯与徐志摩自然观产生差异的根源
        4.3.1 社会条件的差异
            4.3.1.1 英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社会和工业化社会
            4.3.1.2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4.3.2 思想文化根源的差异
            4.3.2.1 西方的宗教传统与思想文化
            4.3.2.2 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华兹华斯自然诗歌中自然与宗教的关系[J]. 江玉娇.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1)
[2]华兹华斯诗歌童心思想探析[J]. 郭美男.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3]徐志摩的自然观探析[J]. 黄宇.  理论与创作. 2003(03)
[4]大自然的歌手——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和自然诗及其贡献[J]. 刘保安.  外语教学. 2003(03)
[5]华兹华斯和徐志摩比较研究[J]. 王勇.  许昌学院学报. 2003(03)
[6]论徐志摩诗歌的古典美[J]. 王彦锐.  运城学院学报. 2003(01)
[7]欢乐的童年 不朽的颂歌——论华兹华斯儿童观[J]. 陈才忆.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2)
[8]试评华兹华斯的自然诗[J]. 杨斌,蒲敏.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04)
[9]自然心底存 欢愉孤寂时——论华兹华斯自然观[J]. 陈才忆.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06)
[10]论徐志摩的诗歌策略[J]. 陈树萍,李相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本文编号:3144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144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d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