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场域视角下惠特曼公共身份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1-10-13 01:30
  由于经济、社会和象征资本的匮乏,惠特曼在当时的话语场域中受到旧富、新贵话语的双重否定,遭到中产阶级话语集团的排斥,是一个处在话语场边缘的弱者。他利用自己文化资本相对丰富的优势,通过借力与改造一些有较高社会认可度、又符合自身身份建构需要的话语,令其所掌握的资本增值,为自己塑造了一个集诗人、民族先知、普通人知遇者三位一体的公共身份。这并不意味着他是美国或无产阶级的代言人。他只是利用这些话语巧妙地构建了一个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一个自恋、积极、温情的精神乌托邦。他因此成为与其有着相似境遇和策略倾向的知识分子利益的理想代言人,同时,也为温和、向上的失意者提供了一个精神港湾。 

【文章来源】:外语研究. 2018,35(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0.引言
1.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2. 惠特曼所处的话语场域及其位置 (1)
    2.1 当时美国主要话语集团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2.2 惠特曼在话语场域中的位置
3. 惠特曼公共身份的建构
    3.1 利用社会对诗人身份的建构赋予自己“诗人”这一闪亮的公共身份
    3.2 利用民族主义思潮建构民族先知的身份
    3.3 借助民主党的部分政治话语, 塑造普通人知遇者的身份
4.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 李全生.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本文编号:34336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4336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7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